
李開復:台青須抓住市場機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央社報道,有一群台灣新世代透過社群力量跨界合作,這種風潮在社會形成一股創新能量。 兩岸各有一群跨領域創客興起,他們想推出各種創新產品。專家認為,一旦兩岸創客跨界合作,可互補雙贏,有望激蕩出更多變革性的創新做法。北京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表示,兩岸語言、文化相通,台灣青年要抓住市場機遇。
魏世昕是台灣交通大學博士生創客,他從大學時代就加入的「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所做出長6.35米、直徑0.4米,重300公斤的「HTTP-3S」探空火箭2014年發射成功,是台灣學術界至今做出的最大型混合型探空火箭。而且ARRC研發自製的混合式火箭推進系統,目前位居世界領先水平。
倡深耕大市場 創造經濟價值
在台北工廠,1名科學創客江宏仁正教大家如何自製「世界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手機光譜儀。他說,希望更多人可以擁有科學工具,這些工具可用來測量水質,運用在環境污染防治上,「目的是希望台灣更多有能力的人能做更多更好的事」。
李開復說,大陸與台灣語言相通、文化相似,對台灣創客來說是很好的發展機會。李開復在台灣出生,曾在蘋果、微軟、谷歌等跨國企業擔任要職,2009年在北京創設了「創新工場」,目前管理的資金約12億美元。他表示,「創客」是大陸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特別重視的發展方向,每個城市都鼓勵更多年輕人朝此發展,台灣也有不少這方面的鼓勵,許多創客的創業空間都有很不錯的表現。
李開復認為,創客文化若要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一定要找到一個大市場,並且深耕這個市場,才有可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否則創客可能幫助開拓了人的思維,但沒有產生實際的經濟價值。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李開復指出,台灣經濟最大的支撐是資訊科技(IT)行業。他進一步分析,全球基本上只有兩個重要市場,一是大陸市場,其次是英語系國家,這二者之外,都是很小的市場。台灣創客創業時,必須抓住這兩個市場其中之一,才能做出一個偉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