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媽媽的話練黃梅戲 非主流絕技助融入校園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香港家長一向熱衷於安排子女學習音樂,鋼琴、小提琴、結他、二胡,這些主流樂器固然可以陶冶性情,亦可以豐富孩子的履歷表,但正因為人人都在學,無法凸顯自身的特色。兩名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的內地生在分享求學心得時就指,有賴一身非主流的本領,在學時期屢獲表演機會,也對融入校園生活大有幫助。
來自安徽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三年級生劉夢瑤,回想小時候媽媽曾對她說:「該學一門代表自己家鄉的才藝,將來哪怕離鄉別井,也能保留一點根。」黃梅戲作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戲種,夢瑤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一學便是數年。
她笑言戲劇有如「童子功」,愈小學習愈好,自己在四年級開始已經算遲,要追上用氣、唱腔等基本功比較困難,幸好她的音域較廣及響亮,總算能彌補基本功的不足。
戲種南北異 黃梅似粵劇
黃梅戲作為南方戲種,聲音有別北方戲種的高昂,一般比轉婉轉,音調柔美。這份興趣最初雖是來自母親,但學下來夢瑤覺得黃梅戲很美很好聽,加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透過學習黃梅戲了解當中唱詞,可認識不少中國經典文學及神話故事。
除了黃梅戲外,夢瑤亦有留意包括粵劇等不同戲種,她指兩者不乏類同之處,很多故事都是一樣,音調亦屬柔美,她也很喜歡粵語的發音。不過,本港粵劇傳承近年面臨挑戰,夢瑤指黃梅戲在安徽講不上很流行,但內地近年特別着重保留傳統文化,不少父母都有這個意識讓孩子去學,內地的音樂課亦會教授戲曲,承傳文化。
「女駙馬」迎新 同學印象深
夢瑤母親的話,今日看來確有先見之明。她還記得初到中大時,迎新晚會時已有機會表演黃梅戲,事後她問同學的觀後感,有些人坦言當時太累,在打瞌睡,但有看的同學都一致表示印象深刻。
她指黃梅戲中以《天仙配》及《女駙馬》兩部最為有名,當日她表演後者,穿上一身紅色官服登台那刻,引得台下觀眾一陣驚歎。
提及來港讀書原因,夢瑤指很欣賞香港教育制度,加上當時高考成績不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報考,沒想到一擊即中。大學一年級時本來報讀商科,讀下來卻感覺不大適合,於是轉修新聞及傳播專業。她認為內地現在的新媒體相當發達,市場亦大,估計未來會回內地發展。
保「本」非隔離 交流解矛盾
近年內地及香港不時鬧出矛盾,夢瑤慶幸身邊大多數同學都很友善,但過去亦曾試過因其內地生身份而遭受針對。
她表示,內地生要獲得名額來港讀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成績沒有達一定高度是不可能來港的,然而有小部分人對內地生的誤解很深,總把他們標籤成「搶資源」、「搶學位」的一群,甚至會把對政府的反抗及仇恨加諸到內地生個人身上,令人無奈。
對於本港近期興起「本土」字眼,她強調︰「『本土』沒有錯,維護地方文化更是沒有錯,就像黃梅戲是安徽的東西,那肯定該好好保護它、發展它。」
然而,保護「本土」應該從自我的文化出發,而不是把其他東西都拋走,更不應把自己完全隔絕,否定不同地方交流的可能。
她認為各自表達訴求立場是體現本港民主自由的關鍵,期望未來香港與內地能更好交流,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