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1日剛滿十三歲的香港鋼琴神童李仲欣,與於2月20日剛度過七十六歲誕辰的國際著名指揮大師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7月2日晚上攜手登上廣州星海音樂廳的舞台,在雷動的掌聲後,廣州交響樂團在大師的雙手下,奏出了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首樂章長長的序奏及有力的主題,李仲欣的鋼琴便信心十足地登場......該個「八十九歲」的組合隨即發出如有迷人魔力般的樂音......
採用歐洲傳統擺位
艾森巴赫八年前帶同費城樂團到訪廣州,同樣在星海音樂廳演出,哄動一時。這次再睹大師踏上同一舞台,直走到指揮台上,與八年前相較,儘管已有點老態,但步履穩重,雙目有神,首次和大師合作的廣州交響樂團,在他雙手揮動下奏出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來開場,一層一層推進,直到輝煌壯麗的雄偉尾聲,展現出有如該部歌劇中的「魔彈」一樣,充滿魔力,長約十分鐘的音樂,即時將音樂會的氣氛帶動起來。
大師棒下的廣州交響樂團在星海音樂廳舞台上的「陣式」變了早期歐洲傳統的擺位,一、二小提琴組分置於指揮兩邊,大提琴組改置於第二小提琴組的位置,低音提琴則置於第一小提琴及大提琴之後,也就是說低音提琴聲部改在舞台上的左邊(觀眾角度),這便和現時慣常在舞台右邊相反,亦和立體聲錄音出現後低音聲部置於右邊的喇叭頻道相反了。此一「恢復舊制」,有點是還回「本真」聲響之意,當晚聽來,確是別有不同的效果,高低音響的層次感亦由左右分道,變成較為混合相融的整體感。
初生之犢的韌力
序曲之後由李仲欣擔任獨奏的貝多芬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樂隊部分以弦樂五部作為主體,這種改變的效果便更為明顯。帶同李仲欣登台的艾森巴赫,當年以鋼琴神童的姿態闖進世界樂壇,特別關心年輕一代音樂家的培養承傳, 女高音Renee Fleming,和Marisol Montalvo,大提琴家Claudio Bohorquez,和 DanielMuller-Schott,都獲得他刻意的提攜;對具有才華的鋼琴天才,如Tzimon Barto ,和郎朗尤為關顧;這個晚上大師對李仲欣同樣照顧有加,但見他將樂隊的音響控制得很舒展,能讓李仲欣全無壓力地盡量發揮了初生之犢的韌力,將長達三十六分鐘的三個樂章,信心十足地、很流暢地奏完,完全擺脫了兩年前演奏莫扎特時仍存有的童稚感覺。
李仲欣當晚可說狀態極佳,首樂章便能奏出很成熟的詩情意境,確是意料之外,多次快速跑句都奏得輕盈利落,不着一點塵埃,與圓號的呼應,更是抒情美妙。次樂章開始的主題旋律便奏得無比美妙動人,鋼琴在他手下發出的力度變化和音色變化,都自然流暢,渾然通透。終章的迴旋曲至為精彩,大量雙手交替演奏的樂句,快速的跑句,精細的顫音效果,和旋律線條的處理,全都能配合着此一樂章青春活潑、歡快愉悅的基調情緒,尾句與樂隊交融的效果尤為美妙,為全曲留下一個讓人懷念且期待的句號--懷念的是曲中難得的清純抒情詩意,期待的是李仲欣下次更上層樓的演出。當晚星海音樂廳內無比熱烈的掌聲中,相信更多的是期待他的重臨呢!
老驥伏櫪的本色
如果說李仲欣上半場為大家帶來抒情的愉悅情懷,那麼下半場大師背譜指揮樂團所奏的孟德爾遜第五交響曲《宗教改革》,帶來的卻是莊嚴有力,充滿誠摯,帶有宗教嚴肅氣氛的音樂,讓大家感受得到很不一樣的孟德爾遜。這部交響曲雖然是為馬丁路德改革宗教三百年而寫,曲中還引用了教會中的聖詠曲,亦帶有宗教上的感情,在大師棒下的處理,讓對西方宗教改革全無認知的愛樂者,同樣感受到年輕的作曲家在音樂中傳達的一種崇高感情。
首樂章大師的指揮手形充滿力感,間中動作還頗大,力度變化幅度亦大,但卻沒有強烈的感覺,莊嚴的宗教性色彩傳達的是一種無比虔誠的感情;次樂章速度變快,指揮手形亦變化豐富,剛柔並濟,歡慶活潑的色彩主要由左手豐富變化的手形帶動,持棒的右手則主要控制節奏變化;第三樂章是無比抒情的弦樂短曲,只在末段有長笛的插段,大師以明晰的手形將此樂章處理得很明淨,最後幾下有力的定音鼓聲帶進逐漸消失的尾聲,大師採用迅速進入終章的方法,以求更有力地帶入最後神聖宏大的頌讚高潮,與首樂章的宗教色彩作出呼應。在此樂章中,更見出大師的指揮勁度仍在,他那種在靜態中突然凝定有如電影的短促凝鏡般,隨即掀上強力快速的激動高潮的處理手法,仍不時出現;在高潮時面部表情與口部動作帶動着音樂的特點亦沒有消失,對樂曲處理的用心和細緻更是沒變,老驥伏櫪的本色確是仍在!
廣州交響樂團在艾森巴赫的棒下,不僅反應敏銳,更能奏出很少有的精雕細琢般的聲音,讓孟德爾遜這部較少演出的第五交響曲發揮出富有感染力的莊嚴崇高光彩,正好和上半場李仲欣清純抒情詩意互相輝映,亦讓筆者離開星海音樂廳即時想到的是,李仲欣這位在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跟隨黃懿倫教授多年的鋼琴神童,何日才會在香港的音樂舞台上演奏貝多芬呢?
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