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明俊
《論語.顏淵》中,司馬牛憂慮地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無)。」同學子夏安慰他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意思是:只要能夠做到敬謹而沒有過失,對人謙恭而有禮儀,那麼作為君子,還擔憂什麼自己沒有兄弟呢?司馬牛是孔子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司馬牛之兄桓魋為宋國大夫,參與宋國叛亂,失敗後逃跑,司馬牛也被迫離開宋逃亡到魯國。故司馬牛不承認他是自己的兄長,感歎有兄弟猶如無兄弟。子夏則認為,「敬」和「恭」是成為「兄弟」的前提條件,恭而有禮,社會上的人都可以成為你的兄弟。如何才有「禮」呢?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關鍵還是「仁」,對人要有愛心。如果人們本着愛心與尊重他人的態度與人相處,那麼無血緣關係的人也可以相處得如親兄弟。
漢代蘇武贈別李陵詩曰:「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意思為:四海之內,大家皆為兄弟,沒有人是陌生人,況且我與你為同一棵樹上相連的枝幹,感情更為深厚。陶淵明《雜詩》其一:「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意謂:我們都生在這片大地上,就是兄弟,又何必在意是不是親兄弟呢?朋友只要感情深厚,不是兄弟,卻親如兄弟,勝過兄弟。《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他們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後世一直傳誦着這個故事,也仿效着焚香結義。《水滸傳》迄今已有多種外文譯本,在所有譯作中,翻譯得最為精彩準確也是最有影響的當數出自賽珍珠筆下的第一個英譯本--《四海之內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身逢亂世,為求自保和生存,逼上梁山的好漢們不得不緊密團結,上下平等,以兄弟相稱,增強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這種「泛血緣」觀念,確實讓許多本不相識的人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理想團結起來。但負面影響也很大,君不見,「有錢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過度迷信權力,過分自私,慾望膨脹,骨肉兄弟也會反目成仇,甚至自相殘殺。相傳,三國魏曹丕逼迫弟弟曹植七步作成一詩,曹植《七步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萁煎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兄長曹丕殘害自己。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隨後,李淵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之後李世民即帝位。李世民為了搶奪皇位,竟然殘殺了親兄弟,權力導致人的異化。李建成和李元吉如地下有知,也會感嘆有兄弟不如無兄弟!
現在,經濟全球化,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其實就是一個大家庭,全世界人民如彼此親如兄弟姐妹,則天下太平,永遠告別侵略和戰爭,儒家「天下大同」的理想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