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香港商人清貨大減價,用的廣告術語是「平到你笑」,但消費者未必「笑」得出,即使減價三折,也平極有限。但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我們為減價貨動了笑脈,竟然笑足幾日。
旅遊了解民生,最好去商場和超市。話說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哥倫布廣場,有間大型服裝商場清貨大減價,本來只是走走看看,平日最愛嘲笑「女人購物狂」的男士,看到時款猄皮短靴三歐元(折合二十六港元),個個目瞪口呆,因為價錢出乎意料地低,腎上腺素即時上升,開始狂野掃貨。有些先生拿着幾對鞋,殷勤讓太太試穿,想是讓太太多買幾對回港,慳回幾年的鞋錢吧?
如果你看到這裡沒減價的貨品,才十一歐元一件男裝輕便棉外套,數歐元一條牛仔褲,已經好低價了,就明白為何減價後可以有三歐元一對靴子。原來低價未算低,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回港後把一對精緻便鞋給朋友猜價,沒有一個人能猜中,因為謎底是一歐元。一歐元(折合約八點六港元)在香港未必買到一樽水,但在歐洲竟買到一對鞋?如果沒有價錢標籤,誰會相信世間這般美好?
香港商人辦減價清貨,寧願把貨棄掉了,也不會減價低於成本,但西班牙和葡萄牙清貨不計成本,志在空倉,如果到最後還清不出去,估計在門口有得執,或者捐去慈善機構。歐洲的福利主義國家,在經濟不景氣下,看來只好等破產。
近年西歐平貨,都是中國、印度或孟加拉製造,很多香港人在西歐買平貨,第一時間翻看標籤是否「中國製造」。其實在歐洲,「中國製造」的貨色已經算上好了。在非洲設鞋廠的商人上電視說,有些中國工人三幾天就能掌握到工序;在坦桑尼亞的工人,教三個月甚至半年,他們都學不會。想一想,在歐美能買上「中國製造」的貨色也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