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八月的最後一天,對大學生來說,意味着悠長假期結束,即將開始緊張而充實的校園生活,而對已六十九歲但精力過人的陳婉瑩教授而言,將展開人生另一個階段:榮休。作為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創辦總監兼新聞教授,在母校耕耘了十八年後,她從無到有,把一個在亞洲已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傳媒研究和教學中心交給同樣在國際新聞界活躍三十多年的資深傳媒人Keith Richburg手上。
為表彰她對中心和港大的貢獻,這一天中心在陸佑堂為她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告別晚會,三百多位新舊校友、師生和傳媒人歡聚一堂,陪她度過了溫馨的時光。港大對於陳婉瑩來說,不僅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啟蒙之地,她是港大畢業生,也是當年的學生會會長和《學苑》主編,所以,榮休之後,她並沒完全離開校園,因為還擔任學生宿舍舍監,反映她對大學和學生的依戀。
當年回港辦學時,由於各大院校已有新聞系,作為本地龍頭的港大要脫穎而出,需要有其特色,再配合港大的英語教學和國際性定位,這個新聞中心走出區域性路線,本地生、內地生和國際生各佔三分之一。如今,許多畢業生已活躍於國際級媒體。
由於她的東西方文化背景和國際網絡,港大新聞中心有別於傳統的新聞教學單位,她主張融合,許多課程都跟各院系合辦,既可資源共享,又令學習不受局限。此外,中心還成為國際和內地新聞人交流的橋頭堡,不時邀請國際和內地新聞人和新聞學者駐校交流,更經常舉辦各類研討會,不但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帶來最新的傳媒資訊。
陳婉瑩有句口頭襌:一朝是記者,一輩子是記者。不但是她激勵學生的話,也是她職業生涯的寫照。這特性令生活在校園裡的她保持着對社會重大事件的密切關注和及時發聲,尤其是跟港大有關的敏感事件。她任內經歷了四任校長,見證多次校園大事,包括十六年前涉鄭耀宗校長的「港大民調風波」和兩年多前馬斐森校長的任命爭議,她都坦率地表達其不同於校方的觀點,公開批評和質疑校長的表現和能力,曾被人陰謀論地指她排外,其實是她對母校的深情,覺得港大值得更佳的人才。
這兩位校長都出席了歡送會,馬斐森校長更上台致詞,這在某程度上也體現了港大自由的良好風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