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廿四味:激進「本土派」勿忘黃毓民范國威前車之鑑

2016-09-19

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今屆立法會選舉有6名「本土派」分子成功當選。這個結果只是反映了不少選民的求變心態,並非因為其激進「本土」立場而支持他們。原因很簡單,如果這些「本土派」分子的當選是因為其激進「本土」立場、專搞對立的路線,然則何以同樣主打「本土」的「新民主同盟」的范國威卻鎩羽而歸;拉布上癮的黃毓民同樣被市民唾棄;「人民力量」的陳偉業不敢再爭取連任;而陳志全、梁國雄等人如果不是在最後時刻喊破喉嚨的告急,恐怕也難逃落選的命運。

激進「本土派」分子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就是他們的當選是由於其形象而非其路線,如果誤判形勢,以為其激進對抗以至「暗獨」路線有市場,這完全是打錯算盤。恰恰相反的是,大多數民調都顯示市民最關注的是經濟、民生議題,而非政治對抗,拉布、「港獨」更是沒有市場。所有從政者都應該摸清民意的脈絡,順民意而行,否則只會被民意唾棄,落得范國威等人的下場。

令人失望的是,這些激進「本土派」分子,在當選之後卻未有回應市民的關注,反而繼續炒作政治議題,例如「香港眾志」的羅冠聰在電台節目中公開聲稱,未來將在議會中提出「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討論,要求「民族自決」、「反對赤化」;「青年新政」的梁頌恆揚言將在議會中提出「香港獨立」的動議進行辯論;「熱血公民」的鄭松泰則重複其所謂「永續基本法」的假議題。反映這些激進「本土派」政客仍然未能認清民意,以為憑着炒作這些政治議題,就可以保住人氣,之後繼續做其議員,這恐怕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

其實,只要看看現在的立法會議員,就算是一些傳統反對派議員,雖然在立場上都是反政府,但至少也願意做實事,關注社會民生議題,做了不少地區工作。原因是選民都很現實,議員如果只有破壞、沒有建設,選民怎可能會支持這些政客?就如黃毓民,在立法會上論攪局破壞,沒有一個反對派政客及得上他,結果他流失萬多張選票,大熱倒灶。另一個例子就是借「本土」之名挑動對立的范國威,他在過去4年人氣不可謂不高,曝光率也不低,但最終他還是輸給了一班「本土派」新人。這些例子都說明一個事實:就是從政者當然需要做騷,但只做騷、只搞對抗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從政者,更不可能得到市民認同,黃毓民、范國威等人就是前車之鑑。

現在一代新人換舊人,這些激進「本土派」新人假如不但不做實事,反而繼續走激進對抗路線,在「港獨」議題上打「擦邊球」,借挑起政治事端來維持聲勢,屆時市民就會問,如果要找個搞事的議員,為什麼不找黃毓民而要找游蕙禎?不要范國威而要梁頌恆?

林肯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激進「本土派」既然成功晉身議會,就應該實實在在地做事,如果只懂做騷,缺乏真材實料,恐怕只會是曇花一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