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金秋到京城。十月,是一年中北京天氣最好的時節,想像秋高氣爽藍天如畫,可惜這幾天天氣並不好,有霧霾還下雨。以前從北京回來,箱子裝得又滿又重,都是吃食,大白菜、黃瓜、西葫蘆;香瓜、蜜柑、京白梨。現在可以從北京帶回來的食物愈來愈少,有些香港也有,有些是變了味道。北京黃瓜,講究頂花帶刺,又香又脆,吃遍黃瓜包括外國黃瓜,沒有能比得上北京,出國的朋友帶去北京黃瓜秧苗,在家裡試種成功,分送大家以解鄉愁。黃瓜一直是回港必帶之物,現在這一兩年不帶了,雖然樣子漂亮,翠綠挺直,頂花帶刺,但是不脆也不爽,不知道是什麼「基因改造」所致。
北京的大白菜是一絕,尤其是秋冬,一棵白菜七八斤,像磚頭一樣又重又結實,蔬果講究新鮮,只有大白菜放得愈久愈好吃。少許豬油燒熱,放點蝦皮嗆鍋,下小量開水滾幾開,下白菜,熬出的湯汁是白的,菜是甜的。當年為了寫劇本,向京城名店「鴻賓樓」一位一級大廚師了解資料,他最拿手的菜是一道北京的古老甜品,材料很簡單,用素油炒雞蛋,要炒兩百多下,把雞蛋炒得像蓮蓉一樣細綿,一不沾筷子、二不沾盤子、三不沾牙,取名「三不沾」, 全靠廚師的手藝和火候。大廚誤以為我是來偷師的,對我有戒心,炒菜不讓我看,下料避開我,怕我偷走他的拿手絕活兒,我跟了他兩個星期,一無所獲 。我要走了,他覺得不好意思,終於告訴了我一招:熬白菜不要用刀切,要用手掰。試驗過,果然味道不同,漸漸琢磨出道理,蔬果都見不得鐵器,日本人發明陶瓷刀就是源自這個道理。現在香港買得到韓國和日本白菜,雖聊勝於無,畢竟不如北京的好吃,遺憾的是現在北京大白菜也都不好吃。
箱子裡東西少了很多,有兩樣尚保留着位置,一個是醬肉,一個是豆沙包。這兩樣食物京城街頭超市到處都有,但必須認準名牌,最好吃的是「天福號」醬肉,「柳泉居」豆沙包。這兩家都是老字號,天福號開業在清乾隆年間,從一個小肉舖發展為京城名字號,就靠的是獨沽一味「醬肉」。柳泉居是京城八大居之一,有四百多年歷史,正宗魯菜飯莊,山東人善做麵食,他家的豆沙包稱得上京城第一。
朋友家聚會,餐桌上也有天福號醬肉,比我買回香港的好吃很多。細想,明白了,買回香港的醬肉不捨得吃,放在雪櫃裡,當然沒有買回來切片即食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