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研資局除被指追收大專院校的「爛尾」研究項目餘款不力之外,審計署更發現該局的行政管理紊亂,包括會議記錄及資助申請審批記錄文件不全;在處理進度報告的效率緩慢,截至今年5月,有973份報告未評核,其中近七成已收到逾一年但仍未處理,最離譜的4份更已提交超過9年。
利益申報甩漏 85%成員遲交
審計報告指出,在2013/14至2015/16學年,研資局8個委員會及13個小組曾舉行會議,分別有5個委員及10個小組沒有任何會議記錄。審計署亦審查了19項研究資助計劃的資助申請審批記錄,發現有8項無文件記錄研資局曾審視或批准。
審計署亦核查了研資局處理利益衝突方面的工作,發現在上學年個人研究計劃的211名研資局成員中,有85%逾期提交或更新利益登記表,由4天至190天不等;更有一人在5年來從未提交任何利益登記表。
此外,逾3,000個獲研資局批准的項目中,其中6個項目的首席研究員本身兼任研資局成員,但各人未曾在會議上申報利益,被質疑涉及利益衝突。
審計報告又提到,教資會秘書處未能找到3名及7名現任、前任教資會成員,兩名及8名現任、前任質保局成員在2011/12學年至2015/16學年期間的26份利益登記表。
科研資助加 研究成果減
針對大學的科研成果表現,審計署指大學的研究成果總數由2010/11學年約2.7萬項,減至2014/15學年的2.6萬項,微跌2.6%,但同期教資會經常補助金及研資局各項資助計劃的資助,卻由約51億元增加了26%至約65億元。8所大學每名學術人員平均所得的整體研究成果亦由約6項減至5.4項,減幅9%。
教資會秘書處回應指,以每名學術人員平均所得研究成果的分析作為大學研究工作產量的指標,做法粗疏,且效用成疑。審計署則建議,研資局應與創科局合作,協助大學將研究成果商品化,以及提供指引協助資料使用者詮釋有關研究成果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