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香港各界均認同本港不能再撕裂下去,惟暫未有有效的方法。由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任召集人的「香港願景計劃」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建議徹底改革現有逾500個諮詢委員會制度,及成立公眾參與委員會,構建官民各界達成共識和互信的有效機制。他坦承,新機制無助解決意識形態的根本分歧,而這將是願景計劃下一個研究課題。
「香港願景計劃」最新研究報告的主題是「多方共議、重建互信」。撰寫報告的研究員林緻茵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諮詢委員會制度原意是港英政府「行政吸納政治」的措施,將社會精英吸收進行政架構消除政治對抗,及聽取各界專業意見,而公眾參與機制則流於形式,一直未能有效發揮功用。目前,諮詢委員會雖然由1990年的238個增至目前的516個,但已無法發揮達成各界共識、溝通官員的功能。
稱諮詢委員會工作漸徒具形式
她續稱,這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內部原因是委員會對社會精英的吸引力下降,未能起到行政吸納政治的功能,因為參加委員會已非各界精英投身政治的必需途徑,參加委員會的工作已變得吃力不討好,問責官員成為政策制訂重心,委員會建議難受重視,委員會工作漸漸徒具形式,未能吸引各界持份者參與討論。
外部原因則是委員會的公平、公信力被公眾質疑,這由於委員委任機制和委員會工作程序欠缺透明度。約92%委員沒有詳細交代背景,絕大多數市民不了解委任的準則和條件。
因此,「願景計劃」建議加強委員會任命機制透明度,及重視委員會的各項專業建議。具體措施包括:公佈所有委員的相關背景資料,在政府向委員會正式諮詢後應作正式的書面回覆並記錄在案;引入績效機制,由政府效率促進組整理和研究全體委員會的工作數據,促使委員會運行更具實效;並增加各委員會兩項功能,包括建立官民連結機制,和研究各領域的長遠規劃政策。
倡設高規格「公眾參與委員會」
公眾參與管治方面,「願景計劃」建議成立由政務司司長帶領的高規格「公眾參與委員會」,成員由相關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社會持份者組成,並由效率促進組負責檢討機制。政府放棄以往將成形計劃向各持份者「推銷」的方式,而是與各持份者真正平等、互動商議,逐步消除分歧後才推出具最大共識的政策。且需制訂制度將公眾參與常規化,持續總結和累積經驗,令公眾參與機制不斷完善
曾鈺成認為,由港英時期延續下來的諮詢委員會和公眾參與機制雖有過兩次修整,但近十年未有大型檢討,已不適應目前公眾更積極參與發展、訴求更多元化的社會現狀,以至近年不少已經過長期諮詢的政策,往往臨到落實時才突然遭到強烈反對。計劃執行及研究總監馮可強則指,社會分歧日趨嚴重,利用原有的諮詢委員會和公眾參與機制,透過更新現有體制而改善日後政策的制訂及落實,是最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