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伊院產婦分娩亡 揭誤判出血受控

2016-12-22
■伊利沙伯醫院被揭誤判產婦出血情況。 資料圖片■伊利沙伯醫院被揭誤判產婦出血情況。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一名懷孕37周的26歲產婦今年10月初到伊利沙伯醫院產檢時,因患有妊娠毒血症而獲安排入院催產,但產後經診斷為子宮收縮乏力,需接受緊急治療,事後檢查卻發現其體內並無遺留任何妊娠組織。該產婦其後情況轉差,出現併發症並出血不止,之後多個器官衰竭,進行多次搶救後無效,最終離世。伊院昨日公佈調查報告指,子宮內殘留的妊娠組織令產婦情況加劇,導致出現嚴重併發症,建議檢視處理產後出血的相關指引,提升病人安全。

該名產婦當日到伊院接受定期產檢時,發現患有妊娠毒血症,並出現蛋白尿及高血壓情況。醫生隨即安排她入院催產,其間醫護人員一直監察孕婦及胎兒情況。該名產婦於同日晚上約7時產下女嬰,嬰兒情況穩定。

產後出血不止 三度急救無效

然而,她產後不久出現血流量增多,經診斷為子宮收縮乏力,院方即時給予凝血藥物、輸血及放置止血球囊等進行緊急治療,以控制出血情況。其間醫護人員檢查已排出的胎盤,初步認為胎盤組織完整,而及後進行超聲波檢查,亦無發現體內遺留任何妊娠組織。

至同晚約10時,該產婦情況轉差,需接受急救,及後更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致出血不止。醫生向病人家屬解釋情況後,決定為病人進行緊急子宮切除手術,以防再大量出血。產婦其後轉送往深切治療部繼續接受治療,分別在翌日凌晨2時許及早上6時接受兩次緊急止血治療程序,以及給予大量輸血及多種凝血藥物以控制出血。

但產婦當時多個器官衰竭,3日後情況再度轉差,需於當日早上7時許接受第三次緊急治療程序,經搶救無效延至上午11時離世。其後病理學報告顯示,發現有少量胎盤組織在病人的子宮內。

伊院就事件成立的調查委員會,經調查後得出3大結論,包括病人產後大量出血源於病人子宮收縮乏力,而子宮內殘留的妊娠組織令情況加劇,導致出現嚴重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各種止血治療方案曾令病人初期的情況有所改善,使醫護團隊誤以為產後出血情況已經受控,以致未能及時察覺病人因產後出血引致早期休克徵狀;以及醫護人員檢查產後胎盤時初步認為胎盤組織完整,以致於診斷作出處理方案時,集中處理子宮收縮乏力的情況。

委員會提出兩項建議以提升病人安全,包括應檢視處理產後出血的相關指引,若初期治療效果不理想,必須及時提升治療級別;以及加強員工對及早察覺產後出血症狀及相關治療的培訓,並透過演練作評估和監察團隊表現。

院方:安排產後出血訓練

伊院表示,已接納委員會的調查結果及改善建議,並已向醫管局呈交調查報告,強調會為醫護人員安排有關處理緊急處理產後出血的模擬訓練,以提升婦產科、麻醉科及深切治療部等各醫療團隊,對處理產後出血的應變能力,以及增加產科處理急症的人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