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年逾百歲 著述不休

2017-03-01
■作者(左)與周有光(中)、李宇明合影。 作者提供■作者(左)與周有光(中)、李宇明合影。 作者提供

彥 火

談起周有光被許為「中文拼音之父」,他為之耍手擰頭。

他趕快糾正,說這是一個大誤會。 原來他學經濟與金融出身,曾留學日本並在美國工作,一九五零年代,他從美國回來,在復旦大學教授經濟學,他當時認為新中國最重要的是經濟建設,只是業餘做一些語言文字研究。到了一九五五年,中央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要調他去工作。

周老回憶起來,有點感慨地說:「我跟領導說,我搞語言文字是業餘的,我是外行,不行的。但領導說,這是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我就服從命令調來了,這是偶然的事情。」

周老天生是一副樂觀態度,既來之,則安之。

這一「偶然」改變了周老的人生之路,從此「經濟就完全放下了」,因這一「偶然」,也打開了周老另一片學術研究的新天地。

照周老的說法,經濟學的訓練和語言學之間也並非毫無關聯。

周老在研究漢字統計時,曾提出一個規律,叫做「漢字效用遞減率」,就是字增加愈多愈沒有用處,而少數字的用處很大。這其實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周老將它用在文字研究上了。

如今談起從經濟學家到語言學家的轉行,周老坦然地笑說:「我的孫女在小學時就跟我講,她說,爺爺,您虧啦,您搞經濟是半途而廢,您搞語言是半路出家,兩個一半合起來是個零啊,哈哈哈......小孩都講這樣的話,我說,一點都不錯,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嘛。」

周老這位中文拼音之父八十五歲才離開辦公室,但他並沒有退休,而是開始了更為廣泛的閱讀、思考和寫作,開始了個人著述的又一個春天。

周老不再局限在語言學的研究範疇內,而是以他百年的人生閱歷和學養見識,來探討文化、政治以及社會問題。他一百零八歲高齡仍在給內地和香港的報刊、雜誌寫稿,每月一篇。

周老的文章開通明達,思路清晰,深受讀者喜愛和認同。

《百歲新稿》、《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周有光百歲口述》、《文化學叢談》等文集都在百歲之後相繼出版。

他在一百零四歲,又出版了《朝聞道集》,被讀者譽為最值得一讀的好書;一百零六歲,再出版讀書筆記《拾貝集》,與讀者分享他最新的研究心得。

周老每天讀報紙,看電視,上互聯網,密切關注世界大事,知識面很廣泛。 (「周有光的奇觀」之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