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發揮粵港澳協同優勢 打造世界級科技灣區

2017-03-08

陸劍寶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創新是國家戰略,粵港澳合作也是國家戰略,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一個創新時代即將展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和強化粵港科技創新合作的國家戰略地位。

縱覽全球經濟版圖,「灣區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級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共同趨勢,並湧現出一批聞名遐邇的灣區,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等。毋庸置疑,在創新經濟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產業逐漸替代製造業和服務業成為灣區的主導產業,並形成區域多中心聯動發展格局,經濟活動範圍拓展到更廣區域。 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城市的香港,作為國家級的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深圳,作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珠三角製造業基地,粵港澳灣區最有潛力打造成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灣區。

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基礎具備

科技創新離不開研發能力、科技金融、現代製造鏈、政策環境等創新資源要素的全方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恰好都具備條件。從各地產業互補看,香港的金融、專業服務業發達,高等教育和基礎研究實力雄厚;深圳高科技產業發展較好和企業創新氛圍濃厚;珠三角的傳統製造業、高端製造業、智能製造齊頭並進,並有較完備的生產性服務業配套。從基礎設施看,深圳、澳門與香港的口岸通關便利性不斷提升;廣深港高鐵、深圳灣大橋等基礎設施不斷推進;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在物理距離上港澳珠三角地區緊密相連。從各地政策支持看,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落馬洲河套地區深港科技合作園區的落地;基於前海、南沙和橫琴的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港澳珠三角三地創新平台打造進程加快。

然而,粵港澳大灣區距離世界級科技灣區還有一定的距離,其打造過程困難不少。首先,比物理距離更難打破的是制度壁壘。從CEPA和自貿試驗區的推動可以看出,三地的制度規範使得經貿合作仍然受限。科技人才流動、稅收支持、資格認證等支持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協商仍進展不大。其次,三地的科技資源對接力度仍不足。粵港澳三地高校和科研單位儘管有一定的合作,但在基於科技產業化的合作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都存在小規模小範圍等特徵。最後,三地優勢產業的長期「路徑依賴」使得科技創新受重視程度不高。香港的金融業、商貿和專業服務業;澳門的博彩及衍生旅遊業;珠三角的中小型製造業等傳統支柱產業都對以高新科技產業和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產生了「壓抑」作用。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才,當高等院校的專業培養和畢業生流動長期被當地優勢產業吸納和固化,要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

此次兩會「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建設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可見國家對三地協同發展的重視。

首先,以科技合作為突破口,消除粵港澳三地制度壁壘。建議成立粵港澳科技灣區聯席會議制度,由三地科技局主要負責人組成,加強在人才培養和流動、金融服務、服務貿易自由化等政策上的協調。在落馬洲河套地區、深圳前海南山、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具有制度現行優勢的試驗區嘗試放管制。整合廣東「珠江人才計劃」、深圳「孔雀計劃」、香港「優才引進計劃」等人才政策。推行類似CIPA(職業資質認證)計劃,給三地高新科技人發放綠卡,進駐科技園區的高新科技企業給出人才綠卡額度,增加人才流動的便利性。被認定為高新科技企業和高新科技人才的可以實施三地通行的統一稅收優惠或減免。成立三地聯合的科創基金,專門支持中小型創新創業企業和工作坊。

其次,發揮粵港澳三地基礎研究的協同優勢。香港和廣州高等院校眾多,科研成果不少,可以基於深圳高交會的基礎定期舉辦三地科研成果交流會,吸引風險投資公司、企業、高校聯合參與,加快有市場前景的研究成果迅速市場化。以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為牽頭,整合八大高校的科技創新資源,對香港現有的科研成果進行評估和推介,對高校理工類專業的考核納入科研成果轉化指標,對理工類專業教學和科研予以政策傾斜。

再次,以落馬洲河套地區為平台,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化、法治化和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優勢,激活金融、法律、會計、廣告、諮詢等專業服務業潛能,加快服務於科技創新的風投、科技服務、專利孵化,打造聯通國際的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利用香港的國際地位和「普通法系」優勢,協助解決內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上遇到的知識產權國際糾紛和仲裁。利用香港低稅收和金融貨幣市場穩健的優勢,吸引珠三角及國際性的知名科技企業在落馬洲河套設立研發中心或中國區總部,吸引三地有市場潛力的新創企業進駐園區。

最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智能製造」的創新型經濟版圖。彌補香港科研基金公司缺失的短板,可以由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等支持科技創新的基金在港設立子基金或聯合基金,拓寬社會風險資金的進入通道,為香港年輕創業者提供更好的資金支持。充分發掘香港金融業國際性的優勢和內地消費市場升級的契機,率先打造「深港兩岸」科技+金融產業帶,引領一批新型的跨行業公司集聚發展。科技領域選擇以本地性和應用型為導向,以珠三角製造業產業集群為服務對象,植入「科技創新+金融槓桿」元素,帶動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的製造業轉型升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