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迎接粵港澳大灣區新機遇 加快產業發展

2017-03-09

盧偉國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首次列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升至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將為香港帶來極大機遇。不過,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指出,香港若繼續受內部政治爭拗折騰,經濟發展不久就有可能被深圳超越。這絕非危言聳聽,以2016年兩地的生產總值比較,深圳的GDP為1.94萬億元人民幣,約折合2.18萬億港元,香港的GDP為2.49萬億港元,差距越來越小。而深圳在新經濟發展,尤其是創新及科技產業方面,更有超卓表現,香港實在不容怠慢。

雖然目前本地就業市場相對平穩,失業率處於低水平,但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香港既要應付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激烈競爭,又要面對一系列不明朗因素,包括美國展開加息周期,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不同國家重新出台,都有可能導致香港經濟出現下行壓力。居安思危,香港必須致力提升各行各業的競爭力,並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才有可能為社會不同階層開拓新的出路。

開拓新出路 離不開發展新產業

香港奉行法治,知識產權和資訊自由得到保護,也有先進的科技基建設施,對於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和網絡經濟,具備相當優越的條件。創科的推廣應用也有助於提升各行各業的競爭力。因此,本人多番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定長遠的創新及科技發展策略,增加科研資源的投放,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

平心而論,本屆特區政府對於推動創科,可謂不遺餘力。尤其是自創新及科技局於2015年11月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成立以來,推出不少措施,令創科氛圍有所改善。去年施政報告更宣佈投放180億元,在近年堪稱「大手筆」,包括預留20億元資助本地大學進行更多的中游及應用研究;又設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於本地的創科初創企業等。這些資助計劃無疑有助於鼓勵研發和創業,推動科技產業化。

增加用地 加大投入

另一個制約創科及其他新興產業發展的因素是土地。例如,白石角科學園現已形成創新科技的集群效應,可惜其拓展一直受到土地不足的局限。我樂於見到,特區政府已預留大面積用地,包括在蓮塘╱香園圍口岸附近一幅超過50公頃的土地,供創科及其他新興產業或工業用途。更引人注目的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今年1月初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面積將是白石角科學園的4倍。同時,政府支持香港科技園公司在科學園旁邊興建一座「創新斗室」,提供靈活設計的住宿單位和共用工作空間等設施,租予科學園內的培育公司或初創企業的人員,爭取3年後落成。這些規劃無疑令人十分鼓舞,但如何凝聚社會共識,爭取相關持份者的支持,一一予以妥善落實,將成為未來特區政府面對的一大考驗。

同時,要推動創科發展,如果缺乏研發資源的持續投入,動力可能無以為繼。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3年的0.68%上升至 2015 年的 0.76%,增長緩慢,亦遠遠落後於區內其他茩奕衧鴘爾g濟體。本人多番向特區政府提出建議,香港應爭取在未來十年,將該比率提升至2.5%或以上。

為了鼓勵企業進行研發,經民聯建議給予企業研發資金3倍扣稅,以投放更多資源開發高增值的生產線。經民聯又建議政府設立100億元研究基金,鼓勵科研產業發展。今年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到,將考慮提供包括稅務和財務優惠等支援措施,以吸引創科企業,希望當局盡快與工商及科技業界商討具體的措施,避免議而不決。

至於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到,當局將推動「再工業化」,籌備在將軍澳工業h興建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以支援一些優勢產業,包括生物科技、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上述建議必須有具體的措施落實。

制訂長遠產業政策

當局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也應該有整體的思考。本人於2015年3月在立法會動議了一項議員議案,促請政府盡快制訂長遠、全面及平衡的產業政策,議案經不同黨派議員修訂補充後獲得通過。我認為,下一屆特區政府對於這個課題必須確立清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貫徹和落實公共財政「應使則使」的原則,透過政府財政措施和資源的調配,策略性地刺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策略性地刺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吸引外來投資。

我們不但要鞏固支柱產業,包括金融、物流、旅遊及專業服務等,而且要加快扶植新興產業,包括環保、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文化及創意產業等,更要活化傳統產業,例如食品製造與加工等,令香港經濟可以朝茼h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迎接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新機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