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了又等,說的正是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Tran Anh Hung)繼2010年改編村上春樹名作《挪威的森林》後,其新作《生之頌》(Eternity)終於上周四在港上映。其實,該片去年11月曾以第45屆香港法國電影節開幕電影身份在港短暫上映,陳導更專程來港出席盛會,並抽空接受本報專訪,暢談拍攝心得。他提到新片以情感出發,希望影迷專注當中的情感,亦是該情感驅使他挑戰今次這全新的拍攝手法,為其電影生涯寫下新一頁。■文、攝:Mana 場地提供:香港怡東酒店
電影改編自法國愛情巨著《L'elegance des veuves》,講述十九世紀末,二十歲的慧田(柯德莉塔圖Audrey Tautou 飾)遇上摯愛,決定一起組織美好家庭,卻遇上戰爭爆發。戲中主力描寫以她為中心的三代女子,如何在面對戰爭、失去丈夫及子女的痛楚時,仍無悔犧牲所有,堅強地獨撐家庭,護佑愛情結晶。
自我的挑戰
陳導一向重質不重量,相隔6年再執導演筒,全因原著寫得太好,「我看書時大受感動,它亦觸發了我拍成電影的靈感。」他補充說:「雖然書中沒有場景、沒有動作,只有角色們的想法,但仍然很動人,我覺得維持這說故事的方式去拍成電影,可創造一個非常特別的情感帶給觀眾。同時,因原著講述一個家族三代的故事,情節轉換得很快,先是結婚,孩子出世,孩子死亡,再來孩子長大結婚,看書時我腦海中已浮現出這種快速的情節推進會帶來全新情感,很有趣,對我也是一個挑戰。」
除了想挑戰自己外,陳導也不諱言自身家庭背景是促使他拍此片的另一主因,「我從小就因戰亂而離開家園,與父母兄弟一家四口以難民的身份移居法國,跟其他親人都失散了。成長以來,我身邊就只有3位親人,而書中描述的是法國大家族之間的關係,直到二十世紀末,這個家族人口還在成長中,這樣的血脈傳承令我印象深刻,同時亦深深吸引我,觸動我去翻拍成電影。」
被原著觸動
陳導看原著時已想着要拍成電影,問到那刻是否腦海中已把文字幻化成影像?他搖頭否認:「不是,不論是看書,還是寫劇本時,我都沒有浮現出任何影像,直至我在片場,與演員們在一起時才有影像浮現。影像對我來說很重要,我要待所有東西都齊備時,才願意去進行這一步。」
至於寫劇本,陳導自爆寫了兩次才滿意。「今次很難寫,第一次時我用正常的方式寫,可寫完後發現劇本中失去了我看原著時被觸動、產生的情感,因此決定重寫。第二次用了另一種嶄新的手法,把它寫成一部特別的紀錄片,劇本只有50頁,只有旁白,無對話,就算有,也只有聊聊數句。」他補充道:「劇本完成後,仍然是死的,所以去到片場時,我會不時修改劇本,這樣才能令劇本活起來,為電影注入生氣。」
如陳導所言,戲中全靠旁白交代情節推進,旁白的身份自然舉足輕重。看電影時,聽得出旁白是一把溫柔女聲,及後向陳導考證,才知道是其夫人負責配音。他讚賞地說:「雖然妻子不是純正的法國人,但她不但沒有口音,反而帶有一種很特別的語調,在配樂的襯托下,為電影帶來特別的效果。」
享受新嘗試
陳導早於1993年已憑出道作《青木瓜之味》(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勇奪康城影展金攝影機獎,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及後憑梁朝偉主演的《三輪車伕》(Cyclo)拿下威尼斯金獅獎,加上之後的人氣作品《挪威的森林》,可見陳導出色的執導能力,只是在《生之頌》中,他摒棄了以前的必勝電影拍攝模式,大膽嘗試沒有影像、沒有故事線的拍攝方法,他直言:「很特別,跟之前拍過的電影是完全兩個世界,但我很享受這次新嘗試,亦為我今後的電影生涯,開創了另一條路。」可是對於着重感官享受、重故事性的觀眾而言,新片是否難吸引他們?陳導並不認同,亦不擔心,「每個觀眾都是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感性,電影不是給一個人看,是給不同的個體欣賞。」
《生之頌》能否被影迷受落,要留待票房去回答,但無可否認的是,它獲演員們認同及愛戴,三大女星柯德莉塔圖、康城影后貝妮絲碧祖及瑪麗蓮洛倫也欣然答允演出。陳導直言:「我很幸運,她們很喜歡這個計劃,與她們合作很美妙,她們都是非常專業的演員,演出總是在我預期之上,我真的很幸運。」最後,他表示:「新片最特別之處是很難去定義當中帶給觀眾的情感,但這份情感正是我一直尋找的,亦是我希望觀眾去着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