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本地電視迷,你不難發現,「抄」,向來是電視台主要的創作模式。當然這跟舊日的社會發展相關:本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已為各地品牌代工的輕工業支撐經濟,並從中衍生不同的「山寨」行業(當時世界對知識版權還未重視),本地的電視工業也在這種社會思潮下起步。然而隨時代發展,資訊流通,「抄」要高明,徒具形體而沒有神髓只會有招罵的份兒。早前播畢的《迷》,網民雖仍發現不少「膠位」,但看來有點破格,算是一次高明之作。
記得《迷》於宣傳期時,曾以「黑色幽默劇」作招徠,大概是TVB因長年被人恥笑劇集創意欠奉,於是便以此作標榜,企圖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老實說,所謂的黑色幽默其實我並沒有感受到,反而故事中後段的連場心戰,卻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好奇怪,看畢此劇,我竟想起《死亡筆記》。
或者看官聽到我此評價,會在質疑是否過譽。事實上鄭嘉穎所飾演的萬喬柏,內心獨白之多,大概只有《死亡筆記》的夜神月和L才可匹敵。故事上半段的內心獨白,主要是講怕死縮骨的主角,如何想盡辦法「Hea」,以製造笑料為主(相信這正是所謂的「黑色幽默」);但踏入故事後半程,他搖身變成像L一樣的神探。當發現連環兇案的疑人是自己的心上人計穎妍(田蕊妮飾)時,二人互相計算、掩飾和預判對手下一着時,更充滿戲味,令觀眾也看得步步驚心。雖然都是「抄」,但只是參考以內心讀白作為故事推進的模式,而非東施效顰地「硬抄」一些情節,這才叫人另眼相看。
無違和感的終局「自爆」
當然《迷》的終局,仍離不開以計穎妍「自爆」方式作結。事實上要安排歹角將自己所做的惡行和盤托出,無論古今中外的電視電影也頗常見。但究竟是高手還是低水平?全賴細節安排是否做到合情合理。大台劇的情節,奸角最後自爆惡行,十居其九要不是良心發現,就是覺得走投無路將自己全盤計劃公諸於世。這種「忽然合作」地自爆罪狀,往往與之前所建立的形象有所矛盾,觀眾看來自然大感無癮。然而終局田蕊妮到天台自爆的一幕,縱然都是那些「先自爆,然後以跳樓了結」的老套情節,但看來合情合理,這正是一直以來的劇情鋪排和伏筆得宜──因為她的自爆,是向阿柏興問罪之師,怪他出賣自己;她跳樓,不是畏罪自殺,而是感到人生絕望。這終局並非陳腔濫調,而是強化了計穎妍這角色的悲劇命運。
觀眾其實不介意電視台「借橋」,只怪不經消化便販賣借來的橋段,只要是有誠意的創作,總會得人欣賞。■文:視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