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林鄭政綱切合實際 體現港人務實精神

2017-03-25

姚志勝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執行會長 選委會委員

香港正處在矛盾多發期,經濟轉型動力不足、樓價高企、貧富懸殊、人口老化等老大難問題持續困擾香港。要帶領香港邁步向前,克服種種挑戰,下任行政長官必須具備強烈擔當精神和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不能「hea做」蹉跎歲月。比較三位候選人的政綱,林鄭月娥曾擔任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政務司司長等關鍵職位多年,資歷最完整,經驗最全面,對香港發展面對的問題了如指掌,其提出的政綱切合實際,能對症下藥,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林鄭得到中央充分信任, 有利香港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相信林鄭周日能不負眾望,成功當選,帶領香港走出困境,實現更大發展。

林鄭政綱房策深得民心

林鄭政綱其中一個亮點是土地房屋政策。眾所周知,房屋是香港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最受市民關注。特區政府如何確保樓市平穩發展,同時增加土地供應,解決年輕一代上樓難的問題,並非易事。理順土地房屋問題,有助減少民怨,爭取社會廣泛支持。林鄭政綱提出的建議,如增加「綠置居」供應、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研究優化「按揭保險計劃」、推出「居屋出租試驗計劃」等,均具備扎實的研究基礎,針對社會各階層面對的困難而發,而不是信口開河、隨便胡說。

近日,有機構的調查結果指,在三位特首候選人之中,林鄭提出的房屋政策最得民心,共獲得52%的支持度,且有56%受訪市民認為其建議的「港人首置上車盤」是「最有效」協助上車措施,拋離曾俊華20個百分點以上。數據清楚顯示,市民普遍認同林鄭提出的房屋政策最符合香港的實際需要,最能夠解決這個香港市民關心的焦點問題,民意認受性最高。

香港房屋問題根源是土地供應不足。多年以來,林鄭在擔任主要官員期間已着意增加本港土地供應。出任發展局局長及政務司司長期間,林鄭曾推出多項重要政策,如2010年提出活化工廈計劃,容許樓齡15年以上工廈,免補地價改變整幢大廈用途;2010年提出修改舊樓強制拍賣門檻條例,將強拍的業權門檻由九成降至八成,加快市區重建速度;2016年統籌政府部門,與社企合作,提供「光屋」供經社工轉介的家庭租住,支援弱勢社群等等。不得不提的是,即使面對反對聲音,多年來,林鄭依然擇善固執,發揮「好打得」的本色,持續加快推動新界東北發展,為市民開拓更多土地,展示特區政府覓地建屋的決心。這些例證充分證明,林鄭長期關注本港土地不足問題,為港人尋找所有可供發展的土地,其努力、決心港人有目共睹,並不是因為選舉而忽然關心。

獲中央充分信任 利港把握機遇

林鄭獲得中央的充分信任。兩會期間,張德江委員長出席港澳政協委員聯組會議時,寄望港澳兩個特區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搭上國家發展的列車。事實上,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於能否把握大灣區發展、「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等發展機遇,提升自身競爭力,完成經濟朝高增值行業轉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何加以鞏固與發展香港原有的傳統優勢,全力把握國家發展中帶來的機遇,左右香港未來榮枯。因此,下任特首獲中央充分信任,與內地各部門通力合作,有助為港爭取更多、更全面的發展機遇,協助香港經濟步上新的台階。

相信林鄭不負眾望成功當選

因為社會泛政治化、反對派阻礙施政等原因,香港發展步伐近年已明顯慢下來。香港已不能繼續折騰,特區政府必須採取大有為手段,克服困難,推動香港全速前進。張德江委員長去年視察香港時明確指出,香港的國際地位是源於它的經濟地位,香港的市民能不能獲得更大的福祉,也取決於發展這個前提。香港是一個經濟城市。香港人是務實的。特首選舉,應看重候選人的綜合施策能力,比政綱、比能力。林鄭政綱切合實際,體現港人務實精神,有利香港突破發展瓶頸,是下任特首的不二之選。相信林鄭周日能不負眾望,成功當選,帶領香港走出困境,實現更大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