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誠 九龍東潮人聯會會長
隨着2017年特首選舉邁入最後幾天的大直路,選情亦愈來愈明朗化,林鄭月娥女士可於首輪投票中勝出,基本上已沒有什麼懸念的了。反對派則說,林鄭月娥能夠取勝,全因為得到了中央支持,我是不認同的。
首先,依據基本法,特首是由中央任命的,必須向中央負責,故中央監察特首選舉及各候選人的表現,甚至作出評價,根本是應有之義,也是合法合憲的權力與責任。中央領導近年經常說,不能只談「兩制」,無視「一國」,而對特首的關注和任命,恰恰是中央對香港事務的最大責任。試問一下,香港作為國家轄下的地方政府,如中央對特首人選完全沒有發言權,完全沒有意向,還談什麼「一國兩制」呢?故此,所謂拒絕中央介入的說法,是說不通的,這完全是背離「一國兩制」初衷和精神的論述。
另一方面,即使不談中央的意向,說實話,貨比貨,比政績,比政綱,比口碑,比能力,難道林鄭月娥會較其他候選人差嗎?難道林鄭月娥不是最合適的特首人選?
過去多年,香港積累了大量的經濟民生問題急需解決,曾俊華作為兩屆政府的財政司司長,掌握公共資源調配,可謂責無旁貸。事實上,曾俊華連續多年「估」錯財政盈餘,判斷錯誤的差額達數千億元,直接導致政府長期保持相當保守的財政政策,未有善用財政儲備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甚至乎在巨額盈餘下仍然削減政府部門的開支,故一直被市民戲謔為「守財奴」。這份政績,豈能予人信心以擔任行政長官?試想一下,倘若一間大企業的財務長連續多年「估錯」企業收支,他很可能一早已被「炒魷」了,更遑論更上層樓!
相反,從林鄭政綱可見,她的財政理念顯然積極進取得多。林鄭月娥承諾,在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後,便會每年增加50億港元作為教育的經常性開支,即較現時的教育開支增加6%以上;她也承諾,上任後會調整稅制,讓企業首200萬元的利得稅稅率減低至10%,大大減輕了中小企的稅務負擔。這種積極的理財新哲學是值得肯定的,林鄭無疑較前財爺更適合出任新特首!
距離新一屆特首選舉尚餘數天,但相信很多熱愛香港的市民已急不及待,期望選舉結果早日塵埃落定,讓林鄭月娥女士大展身手,盡快發揮理財新哲學、管治新風格和政府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