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自稱是唯一能團結社會的特首候選人曾俊華,選戰期間主打「團結牌」,並在最後衝刺階段,借傳媒訪問先批現屆政府最大敗筆是凡事劃出界線造成對立,再「爆料」指他「沒有參與2014年『佔中』前警方發射催淚彈的決定」,又認為「佔中」可以避免。這本是既攻且守的一着,但對自己長期位處「三哥」的管治團隊,進行切割自清,卻令人重新考量「團結」,究竟是策略還是原則?團隊精神與選票又應是孰輕孰重?
過去幾年,從立法會到網絡和街頭,撕裂對立的情況愈趨明顯,亦漸失控,更窒礙經濟和社會發展;因而,團結既是市民期許,亦是特首候選人的應有責任。然而,團結不應僅是口號或自拍,更不應是拉票或攻擊對手的策略,而必須有完整的策略和行動。
在3名候選人中,林鄭月娥開宗明義將競選口號定為「We Connect同行」,並且強調她的首要任務,「就是團結社會,與廣大市民同行,推動香港經濟向前,改善民生,為下一代重燃希望」;再提出「需要引入管治新風格,廣納民意,謀求較大的社會共識」,線圖清晰明確。但胡國興在這方面的着墨不多。
至於曾俊華,高舉「團結.信任.希望」的旗幟,高呼自己是唯一能團結社會的人,並且聲稱不會以對抗作為策略。但如何團結呢?如何緩解不同政治光譜的兩極氛圍?如何處理世代隔閡的矛盾?如何縮減貧富差距,社會資源再分配?如何協助新一代向上流動和消減不滿?須強調,我們要的是政策牛肉,而不是政治口水,或純屬希望的政治願景!
另外,所謂「凡事劃出界線造成對立」的指控,是否屬實?有證據嗎?總不能自說自話。當然,作為競選語言,本就是將凡能打擊對手者都予放大,雖有拉票效用,但絕不公道。不過,作為管治團隊的核心,亦強調「你總會同意上司的說話」,何來切割自清的可能?團隊精神何在?
至於沒有參與警方發射催淚彈決定的說法,是自責沒有參與,還是慶幸沒有參與?在催淚彈事件發生一周後,曾俊華曾以財政司司長名義在記者會上指,警方要維持社會秩序,角色「重要、艱難、非討好」,他信任前線警察會適當部署,支持警隊工作。當日既能如此體恤,今天又何必舊事重提並刻意劃清界線?是因為選票,還是什麼?
今天的政治問責制,是以一支由特首為中心的問責團隊去負責施政管治,團隊成員間的互相支持和共識成為首要條件,若不願團結在特首之下或者理念不同,都難免會互拖後腿;因此,明知不同調仍留任團隊核心4年多,面對高爭議課題,事隔多年仍「割席」,既違政治倫理和團隊間的內部誠信,更是完全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