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林鄭月娥高票當選,有多重重大意義,包括:粉碎了反對派和外國勢力透過代理人爭奪香港管治權的圖謀,體現了建制派和愛國愛港陣營的大團結,有利新一屆政府修補社會撕裂,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林鄭當選後首先感謝市民,指會懷着謙卑的心情,與大家開始新一段同行。她指明白擔任特首與以往的工作不同,指以往崗位着重落實解決問題,而做特首有責任找出問題癥結,並宏觀梳理問題。她稱,目前香港社會存在頗嚴重的撕裂和積累很多鬱結,她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及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
粉碎反對派爭奪香港管治權的圖謀
與過往幾屆特首選舉不同,今次除了建制派全力參與,反對派也全面動員支持他們的代理人,令這場選舉成為兩個陣營的大對決。最諷刺的是,反對派過去一直譏笑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遊戲,而今次不僅全情投入,並且不遺餘力為曾俊華抬轎,將他吹捧成民望最高的候選人,「代表大多數港人」云云。而林鄭月娥則被形容為「撕裂2.0」,誣衊她「專橫跋扈」,又有從性別攻擊她「女人陰毒,不能當領袖」,「牝雞司晨」云云。
在特首選舉投票前夕,一直在幕後發功的反對派金主兼共主黎智英赤膊上陣,向反對派下「集結令」和「最後通牒」,威逼反對派「All In」曾俊華。隨後反對派「民主300+」決定98%成員票投曾俊華。公民黨梁家傑毫不掩飾地表明,支持曾俊華就是為了「對抗西環」。這充分說明反對派支持曾俊華的目的,就是要推出一個反對中央、抗拒「一國」的代理人,就是要利用代理人搶奪香港管治權。
中央對香港特區實行管治的最主要途徑和抓手,就是特首。特首既是香港特區政府之首,也是代表中央管治香港的特區之首。選出符合「四標準」的林鄭擔任特首,在粉碎反對派和外國勢力搶奪香港管治權的同時,也落實了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
體現建制派和愛國愛港陣營大團結
林鄭正式宣佈參選後,不僅獲得社會廣泛支持,而且無形中彌合了所謂梁營和唐營的分歧和隔閡。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在選舉前夕以「女媧補天」傳遞支持林鄭的明確信息,打破了所謂「工商界支持曾俊華」的妄語,讓曾俊華失去最後的「救命稻草」。
林鄭的得票基本上沒有「走票」,她於提名時取得580票,加上建制陣營提名票未盡出,包括民建聯、工聯會大部分選委、中企、出版小組等選委合共逾150票,於最後關頭「歸隊」全投林鄭。另有一批選委在最後關頭下亦投票支持林鄭,因此林鄭高票強勢當選。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表示,777是幸運數字,從整體1194名選委數目,減去反對派的票數,林鄭拿到很多建制票,認為是建制派的大團結,支持林鄭月娥成為下屆特首。的確「7」是幸運數字,更被稱為「Lucky 7」,林鄭三個「7」當選,對香港更是好兆頭。
有利新一屆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的大日子,意義重大。林鄭強勢當選,會為回歸20周年慶典營造良好氣氛,若屆時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本港,可讓國際社會聚焦「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極大地鼓舞香港市民的信心,極大地支持林鄭領導新一屆特區政府突破香港管治的困局。
林鄭的競選政綱以房屋、教育及稅務三方面為重點,提出的具體政策最符合香港的實際和市民的期望,最能夠解決香港市民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在競選辯論中,林鄭將自己「熟書」的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說明林鄭對香港情況和市民所需了如指掌。
作為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鄭一定能發揮女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彌合社會的隔閡與撕裂,同時按照競選政綱落實承諾,致力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包括梁營和唐營在內的各界精英一定願意鼎力相助,組成有新血、有活力、有能力的管治新班子,在未來複雜紛紜的環境之下,團結和帶領廣大港人,以努力奮鬥、永不言敗的獅子山下精神,讓東方之珠更加璀璨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