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權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河源社團總會主席
林鄭月娥以777票高票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人選,她在當選後表示,其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解開鬱結」。林鄭月娥得到大多數選委的支持,既是對她能力的肯定,也是對她抱有殷切的期望。目前香港社會對立撕裂嚴重,林鄭首要工作,是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聆聽吸納各界意見,用人惟才,與民共議,團結社會;通過有力的施政,解決社會各種深層次矛盾,紓解市民鬱結;並且抓緊國家機遇,善用「一國兩制」優勢,帶領香港開創新局,為市民帶來希望。只要林鄭做好以上三大任務,相信必定會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擁戴。
林鄭釋善意 反對派應積極回應
林鄭月娥取得777張選委票,是歷來最高票數的特首人選當選人,成績得來不易。尤其是今屆特首選舉,林鄭面對曾俊華的挑戰,也遭到反對派無所不用其極的攻擊抹黑。面對各種不利的局面,林鄭沉着應戰,憑着多年來的政績、憑着實在的政綱爭取市民及選委的支持,最終取得777張選委票,一方面反映林鄭得到大多數選委的支持和認同,勝出選舉是眾望所歸;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建制派陣營團結一致支持林鄭,認同林鄭是最有能力帶領香港開創新局的人選。
必須指出的是,修補社會對立撕裂是今屆特首選舉的一大主題,三名候選人都以此作為主要政綱。然而,要修補社會撕裂,不是簡單幾句選舉語言就可以解決,林鄭高票當選反映各界相信她有能力修補社會撕裂。林鄭在當選宣言上就指出:其首要工作就是去修補撕裂和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她並承諾在當選之後,馬上約晤立法會各黨派的議員,希望建立恒常的溝通機制,為行政立法關係打好基礎。林鄭儘管在選舉期間遭到反對派的無理攻擊,但她在當選後隨即向包括反對派在內的各黨派人士伸出橄欖枝,反映林鄭是有心有力去修補社會撕裂,團結社會。
事實上,彌合社會分歧與嫌隙,林鄭當然責無旁貸,香港各方政治力量亦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央領導人多番提到,希望香港「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其中,包容共濟、促進和諧,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推進民主的社會氛圍和基礎。期望在林鄭釋出善意之後,反對派人士也應該善意回應,不應再死抱敵我思維,攜手解開社會死結,相信這也是廣大市民的期望。
林鄭提到社會積累了很多鬱結,反映她對於民情有準確的掌握。不少市民都積累不少鬱結,這些鬱結很大程度是來自於民生需求得不到解決,例如高樓價、上車難的問題,例如長者缺乏全面保障、青年缺乏上流的機會、市民對經濟緩慢增長感到不滿,等等,都令不少市民存在鬱結,對社會存在怨氣。對於市民的鬱結,必須對症下藥,從經濟民生政策上着手。林鄭在這次選舉中得到大多數選委的支持,一個主要原因是她的政綱是所有候選人中最完備、最具前膽性、也最能解決民生經濟問題的,例如她在政綱中就房屋、交通政策上都有不少新猷,她承諾大幅增加教育、社福的撥款,表示會大力推動香港經濟增長等施政目標,都得到市民的肯定。毫無疑問,以林鄭的往績、能力及政綱,她正是最有能力紓解市民鬱結的候選人。
以實際的施政回應市民訴求
今年是回歸20周年,香港迎來第一位女特首,更是別具意義。「一國兩制」已經實施了20年,但毋庸諱言,近年香港的發展卻面臨樽頸,經濟轉型乏力、經濟增長減緩、產業單一的問題仍未有解決,社會向上流動能力停頓等,都令人對香港的前景感到憂慮。林鄭在選舉期間,多次提到對香港增長的「不甘心」,認為香港有國家為後盾,有「一國兩制」的巨大優勢,經濟增長不可能如此緩慢,她在政綱上更提出多項措施推動香港經濟再次騰飛。以林鄭的施政能力、以林鄭對經濟減慢的「不甘心」,相信她能帶領香港抓緊國家的機遇,為香港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