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中興匯金高級研究員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2月份我國私募基金產品數量逼近5萬隻,資管規模更是突破了11萬億市場大關。在數量和規模上再次刷新了紀錄。
自劉士余擔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之後,管理層加大了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力度,內地股市表現出了以「穩」為主的特徵。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強調了「着力防控資產泡沫」,這也意味着,管理層將會進一步釋放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在此背景之下,為了促進中國私募行業往健康合規的方向發展,管理層也加大了對私募行業的整頓。2016年,中國證監會發佈了《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中國基金業協會先後頒佈並施行了《私募投資基金資訊披露管理辦法》、《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等自律規則。上述辦法的接連出台,使得私募行業內部控制、資訊披露、募集行為等均有章可循。此外,募集成本、運營成本及合規成本等提高了行業門檻,私募行業近10年的野蠻生長成為歷史。不少經營不規範、發展不健康、行為不合規的私募機構被取消了牌照。
隨着私募行業的大洗牌時期的到來,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績優大型私募日子越過越滋潤,能力缺乏的小私募則入賬稀薄漸入窘境。但是,強者恒強的邏輯並不完全成立,部分中小型私募同樣有可能依靠過硬的投研能力以及優異的風控水平突圍。
投研實力和風控水平是分化私募優劣的重要指標。基金管理人應該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私募專業機構投研和風控水平,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尤其要作好事前風控,從而體現出優於公募基金的特性,這樣才能贏得更多高淨值投資者的信任和資金,從而在激烈的廝殺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