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寶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隨着2014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到2015年廣東、福建、天津三大自貿試驗區設立,再到2017年3月31日,遼寧、陝西、河南、浙江、湖北、四川和重慶7個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覆,中國將擁有11個自貿試驗區,自貿區戰略正式步入3.0新時代。
對香港而言,最息息相關的就是廣東自貿試驗區。香港與廣東經貿合作最廣為人知的是從1978年中國內地改革開放開始,香港以「代工」和「直接投資」的方式,把製衣、鐘錶珠寶、傢具等多個傳統製造業的製造加工組裝環節轉移到廣東,繼而形成了香港-廣東產業合作的「前店後廠」模式。也即是品牌行銷、研發設計的高端服務環節留在香港,製造加工組裝環節放在廣東。
通過產業鏈分工達至雙贏
粵港合作的1.0版,是通過產業鏈分工達到雙贏的局面。得益於香港對廣東製造業的直接投資,一方面,廣東農民紛紛洗腳上田,進城務工,湧現一大批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並衍生出多個知名製造業品牌,廣東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工的需求引發了「孔雀東南飛」的中國勞動力的大遷徙現象,廣東一舉從「南蠻之地」轉變成外來務工人員最多的省份。
對香港而言,成功擺脫了製造業用地「捉襟見肘」的制約,通過「騰籠換鳥」,大力發展金融證券、轉口貿易物流、批發零售、專業服務等附加值高的服務業,香港服務業國際大都會的地位得以樹立。
鑒於亞洲金融危機和「沙士」病毒對港經濟的衝擊,中央政府在2003年適時推出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開啟粵港合作的2.0版。在監管和限制較多的服務業領域向港澳地區廣開綠燈,進一步釋放了香港的服務業優勢。
基於「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合作」
2015年4月,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廣東自貿試驗區由深圳前海片區、珠海橫琴片區、廣州南沙片區組成。這對香港來說,無疑是繼CEPA後的又一利好。特別是深圳前海片區與「深港服務業合作區」的雙層疊加,成立初衷就是深化深圳和香港的服務業合作,對於新界的香港新生代來說,到港島和前海的距離已經毫無差異。空間距離不再是阻礙粵港深度合作的「鴻溝」。
與粵港合作的製造業1.0版、服務業2.0版相比,基於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粵港合作3.0版重點在「制度合作」上有所突破和創新,粵港兩地合作已經不僅限於經濟合作,而是上升到制度合作的層面,港人在廣東自貿試驗區投資、創新創業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和「制度利好」。港投資人和大專畢業生可以依託香港的自由港優勢和專業服務優勢,到前海、南沙和橫琴尋找更廣闊的投資創業空間。其中,「深圳大疆無人機」就是一個很好的粵港合作案例。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團隊在科大老師的協助下,利用香港自由港的國際化、便利化、市場化的優質營商環境優勢把總部設在香港,利用廣東完整的機械製造產業鏈優勢在深圳製造無人機。這種高新科技發展模式亦可以成為未來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的着力點。
基於「前店後廠」模式的製造業合作體現了粵港兩地70-90年代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從關係;基於「前點後網」模式的服務業合作的體現了港粵兩地00-10年代服務經濟發展的互補關係;而基於「自貿試驗區」模式的制度合作則體現了港粵兩地在當今開放性經濟建設浪潮下的協同關係。
相對於港府重點投入宣傳的「一帶一路」概念,廣東自貿試驗區對香港的機會卻沒受到更多的官方和傳媒關注。統計2015-2016年香港主流報刊的報道,標題含「一帶一路」的資訊達3,253條,對比之,標題含「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報道只有1條。筆者認為,相較於「一帶一路」,廣東自貿試驗區為港人帶來的機會和利益更為明顯和直接。港府在「一帶一路」宣傳的同時,應加大對「廣東自貿試驗區」在港的宣傳投入。
「時代變,人物風景都改變」。面對內地經濟的崛起,香港人的態度不應是無視或淡然,也不應是恐懼或拒絕,而是繼續發揮香港國際化的「軟實力」比較優勢,積極分享內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政策紅利」和「制度紅利」,以保持香港的繁榮發展和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