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會期間表示,對MSCI今年納入A股謹慎樂觀。
A股納入MSCI指數被市場稱為「入摩」。而此前A股三次衝刺MSCI未果,障礙有三:包括QFII每月資本贖回額度、交易所停牌新規的執行效果、中國交易所對涉及A股的金融產品進行預先審批的限制。
今年情況則有所變化。3月23日,MSCI公司對外證實,將對A股納入其一系列指數體系的框架進行調整:一是外資進出框架從此前的借道QFII/R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變更為滬港通、深港通等「互聯互通」機制;二是將A股納入股票數量從448隻減少到169隻;三是調低此前建議的A股在MSCI中國指數以及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對此,專家們預估,今年6月份A股「入摩」成功的概率大概在50%-60%。
融入全球倒逼A股監管體系
A股為何要「入摩」?因為改革開放一直是中國國策,中國市場要融入世界。因而,A股「入摩」和中國「入世」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入摩」也有風險,尤其是中國股市剛剛啟動之時,由於缺乏運營經驗,而且監管不到位,對於外資進出股市充滿恐懼,擔心「入摩」無異送羊入虎口。但資本市場是全球聯通的開放系統,外資進出股市也是應有之義。伴隨着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尤其是中國A股市場經過大亂到大治的考驗,「入摩」的迫切性增加了。
「入摩」有好處。這象徵了中國A股的開放水平,也使中國資本市場和全球實現了互聯互通。更重要的,「入摩」不僅能夠放大A股市場匯納全球資本的「資金池」,而且必須要用全球通行的市場規則來確保資本市場的運營,倒逼中國A股構建正常的風控監管體系,也有助於保護投資者權益。
三次「入摩」失敗,讓A股市場難免有挫折感。現在情況有變,中國股市改革進程加快,強化了系統性監管。經過2015年的股市大亂,A股市場也從粗放式的創新調整為穩健的管控和創新相結合。尤其是,在A股市場聯通全球的嘗試上,滬港通和深港通兩種資本互聯互通的操作方式,資本進出更為便捷。伴隨着美國和歐洲政治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的鵲起,全球化引領者已經從美歐變成中國。中國支持貿易、資本和技術的新型全球化,國際社會也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全球化義務。
互聯互通機制為「入摩」減壓
用滬港通、深港通互聯互通機制替代外資借道QFII/RQFII機制,解決資金流動限制的核心問題。相比QFII/RQFII機制對投資者的資格、每年總投資額度、資產規模、每日/每月資金流動額度和時間都有相應限制,滬港通和深港通除了有每日南下北上的額度限制外,互聯互通機制沒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因而,在外資進出A股的「入摩」核心問題上,MSCI給A股減壓了。
A股市場向來敏感,甚至可以說是隨風倒。對於A股「入摩」,市場自然也會作出迅疾反應,起碼從現在看,能夠「遊走於」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大盤股,「入摩」後會有更多的外資青睞,因此這些股票的投資前景看好,A股市場的未來似乎也一片光明。相比之下,B股的未來就暗淡了許多。正因為如此,受此影響,上周四B股指數突然破位下殺,盤中跌幅一度逼近4%。
對於監管層而言,對A股「入摩」自然是希望水到渠成。畢竟,外資進出中國股市的改革還是進行時,在滬深股市和香港股市互聯互通後,下面還有滬倫通,甚至還有契合中國改革節奏的更多的互聯互通。A股不能為了「入摩」而「入摩」,而是要使A股市場和全球資本市場實現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