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重中之重

2017-04-20

陳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民建聯副主席 新社聯理事長

行政長官梁振英昨日起率團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6個城市考察。個人不能單打獨鬥,必須組成團隊,互相合作,才可以擁有更強的能力及競爭力。地區發展也一樣。香港作為開放的小型經濟體,缺乏天然資源,更沒有單打獨鬥的條件,必須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繫合作,參與建設一個實力強大的城市群,才會有更大的競爭力、更好的發展。香港與鄰近城市有很大的互補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令人期盼。

粵港澳大灣區是珠江出海口附近的一系列城市,範圍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9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依據2015年的數據,粵港澳大灣區所佔的面積相當於全國總面積的0.6%左右,不算很大,卻居住了全國近5%的人口,以及創造了全國約13%的經濟總量。

可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人口密度較高,經濟效益較大的一個經濟區域。大灣區約1.24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2015年的GDP),已較不少西方國家的經濟總量還要高,倘若把大灣區看成一個獨立經濟體的話,可成為2015年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14個之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數據)。

經濟發達互補性強

除經濟體總量大之外,大灣區內各城市的互補性非常高,各有所長。香港作為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經濟中心、貿易中心及專業服務中心,有完善的基礎建設,既深且廣的國際經貿網絡,資訊流通,貨幣更能夠在國際間自由兌換;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先驅,現在是國家的創新科技中心,孕育了多個創新科技企業,也是內地最具經濟競爭力的城市;澳門是國際知名的旅遊休閒中心,有「東方拉斯維加斯」的美譽,人均GDP高踞全國第一,也是國家面向葡語系國家的商貿服務平台;廣州是國家傳統的商業中心,是一個開放型的城市,商貿文化及氛圍濃厚;珠海是全國宜居城市,珠海橫琴是全國備受注視的自貿試驗區之一;佛山、東莞、中山、肇慶、惠州是廣東的工業重鎮,有堅實的製造業基礎,並提供大量的土地及人口;江門則是著名僑鄉,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

正正由於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強勁的經濟實力、發展潛力及互補性,故中央強調建設大灣區的重要性,對香港寄予厚望。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港澳專章」,便提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更明言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日前,國務院正式任命林鄭月娥成為香港第五任行政長官,李克強總理發表重要講話時,也指出「採取切實措施,推動內地與香港深化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提升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香港需爭取主導角色

由「十三五」規劃、政府工作報告,到總理的重要講話,均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充分顯示中央的重視,特區政府應視為未來施政的重要任務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勢在必行,香港如何掌握主動權,把握好機遇呢?筆者有幾點建議。

首先,加強大灣區的發展聯繫,離不開交通運輸的配合,特區政府必須認真監督各項大型跨境基建工程的進度,尤其是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建設,絕不能一再延誤。其次,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聯繫十分依賴水路運輸,香港有必要加強與中山及江門的水路聯繫,加密航班,增加離岸及抵岸的港口,充分發揮屯門碼頭和機場海天客運碼頭的作用。第三,港府應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全面交流合作,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交流、青年企業家交流、專業人士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第四,港府應在大灣區內成立更多經貿辦,一方面加強推廣香港的優勢,另一方面協助在大灣區發展或生活的港人。

正如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多次提醒香港,機不再遇,時不再來。香港必須把握好大灣區的機遇,主動參與大灣區的規劃,深化合作,爭取主導的角色,並向國家爭取更多積極政策,共同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成國際間最具經濟競爭力的一個城市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