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有情 > 正文

助學不畏路崎嶇 感恩薪火代代傳

2017-05-01
■梁欣紅(右一)、林振邦(左一)到受助學生家中訪問。■梁欣紅(右一)、林振邦(左一)到受助學生家中訪問。

港人結緣湖北村校18載 學子反哺延續大愛

1998年,港人梁欣紅因日本友人想要幫助中國失學孩子的心願,與湖北十堰竹溪山區鄉村結緣。惡劣的山村環境與留守兒童對知識的渴望深深地觸動了她,2006年日本友人病故,梁欣紅毅然接棒,並堅持每年走進大山,誓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18年過去,由梁欣紅等愛心人士組成的愛心團隊壯大到120餘人,部分當年受到幫助的孩子,在完成學業,甚至走出大山、成家立業後,懷着一顆感恩的心亦加入了這個團隊。團員們每年都會踏過彎彎曲曲、坑窪不平的山路,不遠萬里去看望、幫助大山深處的貧困學子。■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鯤 湖北報道 / 圖:助學團隊

1997年,相交30年的日本老朋友荻谷夫人拜託梁欣紅,因為自己一家人是靠長期從事日中貿易才得以生活,所以希望找到需要幫助的中國失學孩子,藉此來報答這份恩情。梁欣紅走訪北京及境內外慈善機構,尚未得到準確回覆時,一位友人提醒她,何不去之前曾經去過的湖北十堰竹溪縣天寶鄉看看。

身旁無雙親 讀書成幸事

梁欣紅至今記得第一次與荻谷夫人深入天寶山區時候的景象:村裡農戶分散、土路曲折坑窪。因為山區交通不便,天寶鄉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要住校。一周六天在校,孩子們得自備口糧,由學校食堂蒸煮。1998年,在天寶山區學校,大米配鹹菜是家庭條件最好的學生才吃得上的,多數孩子只能頓頓吃「苞米碴」(玉米麵)或土豆。沒有綠葉蔬菜,更沒有肉。由於營養長期跟不上,天寶鄉的孩子與城裡同齡的孩子相比,個頭普遍矮小。

更讓兩人心疼的是,天寶孩子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因為貧困而吃不好,他們甚至沒有雙親照顧,小小年紀還要承擔起照顧家中病重老人的責任。義工團隊在走訪中發現,父親去世、母親出走、靠爺爺奶奶照顧等類似家境的孩子不在少數,能堅持入校讀書已是最幸之事。

2016年9月27日,時任義工團隊領隊的梁欣紅、虞紅等一行11人,在回訪天寶鄉中小學後,冒雨趕到竹溪二中看望12名受助的天寶、泉溪籍貧困學生,將義工助學團精心製作的小禮物和每人1,600元的生活補助發放至學生手中。團隊對學生的資助,也從多年前交由學校代扣改為直接發放。

助學團回訪 盼幫更多人

回訪的座談會上,美籍華人譚工程師為孩子們介紹自己求學時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方法,強調高中知識的重要性;加拿大黎阿姨介紹高中英語的學習方法,建議同學們堅持寫英文日記,成立英語角,勤寫多說;曾受資助、現已步入社會的杜娟娟和還在求學的研究生明濤,講述了自己坎坷的求學經歷及現在的生活狀態,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去幫助更多學生。

曾受團隊資助的官澤軍全程陪同了這次回訪。官澤軍中學時成績優異,但家庭貧困無法負擔他的學費,助學團隊的林瑛阿姨一直資助官澤軍直至他完成大學學業。和官澤軍一樣受過資助,且已走入社會、成家立業的孩子不在少數。如今在湖北省林業局工作的王生,曾在梁欣紅一行經武漢轉車時,帶着不足周歲的孩子趕到火車站迎接,並協助安排住行。

盡力所能及幫助義工團是官澤軍、王生的迫切心願。梁欣紅稱最讓團隊感到鼓舞的,是有好幾位受助的孩子,參加工作後立馬加入了助學義工團,從受助人變成了捐助人,每年與團隊一起回大山,以自身經歷去鼓勵學弟學妹們用知識改變命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