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有情 > 正文

每個孩子皆有善心 信中洋溢思念謝意

2017-05-01
■團隊冒雨到貧困學子家中走訪。■團隊冒雨到貧困學子家中走訪。

助學18年,太多因家庭問題輟學、無人照顧的孩子讓梁欣紅牽掛在心。有一個並不是梁欣紅資助的小孩讓她記憶深刻。梁欣紅第一次見到胡松的時候,他還沒有十歲,讀小學三年級,「瘦小的身體藏在寬大的外衣裡,個頭比不上城裡六七歲的孩子,雞胸,一雙憂鬱的眼睛,顯得特別沉靜」。第一次到胡松家家訪,梁欣紅對「家徒四壁」四個字有了最直觀的認識,除了幾張小板凳,空空如也。胡松30歲出頭的父親坐在輪椅上,下半身萎縮,母親因父親失去勞動力改嫁,胡松與傷殘的父親相依為命五年,吃飯由叔叔伯伯接濟。

年少的胡松不愛講話,但懂得用破布撣走小板凳上的灰塵,為客人端茶水。那一年,助學團隊一位愛心人士確認開始資助胡松在校的生活費,也在那一年團隊離開後不久,梁欣紅收到胡松的來信,幾十個字的內容裡提到「爸爸死了」,再沒有其他描述。梁欣紅不知道一個不足十歲的孩子,是否能用言語表達心中的悲痛,是否能承載這般沉重?雖然團隊帶來愛心資金資助貧困學生繼續讀書、生活,但梁欣紅想給予孩子們的呵護遠不止這些。

後來,梁欣紅將最近一次進山時留存的胡松與他父親的合照,連帶回信寄給了他,希望能對這幼小的心靈有所慰藉,也希望他永遠記住父親的模樣。

隨後的一年,梁欣紅因為身體原因未進山,等來年再見到胡松時,小男孩一臉嚴肅地問她:「梁阿姨,你身體好些了嗎?」梁欣紅熱淚盈眶,一把將小胡松擁進懷裡,想告訴他「遠道而來的叔叔阿姨都是愛你們的」。在她眼裡,這些孩子縱使家境貧寒、家庭破碎,但每個孩子都有着善良的內心。

失聯三年 學成出師

團隊對胡松的生活資助一直持續到他讀高中,小學時每年500元、初中600元、高中1,600元。胡松讀高一時,梁欣紅第一次從胡松的來信中得知,他有着「無家可歸」、「寄人籬下」的哀傷。傾訴無奈的第二年,胡松輟學了,與梁欣紅失去了聯繫。

三年後,梁欣紅在某天突然收到一個快遞,來自重慶涪陵中鐵十七局。在當地無親無故的梁欣紅納悶地拆開快遞,「我興奮得幾乎叫起來,原來是胡松!」一封信給捐助人,一封信給梁欣紅。胡松在信中向梁欣紅解釋了幾年前輟學的原因,以及後來工作生活的情況:憑着吃苦耐勞的性子,輟學遠走他鄉的胡松在工地被技術員選為學徒,已學成將要出師,他為自己的工作自豪,並希望梁欣紅原諒他輟學。來往信件諸多感恩與思念,梁欣紅一直期待着胡松所說「梁阿姨,我們不會不見......我會去看你的,我相信我有這個能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