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林員哨喚「老友」 相思相守25載
清晨,猴群還未起床,他就已翻山越嶺來到滇金絲猴的棲息地;夜間,待猴群入睡,他才頂着滿天繁星下山回家。雲南維西縣塔城村響鼓箐保護區63歲的余建華,經歷了25載與滇金絲猴的相思相守,感受到了牠們從對人類的敵意到與人們和諧相處的轉變,自己的滿頭青絲也在不知不覺中泛起了白霜,堅守便是他的信念,是他的一切,「我會做到幹不動為止。」■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丁樹勇 雲南維西報道
窗外大雪紛飛,四周仍是漆黑寂靜一片,唯有地上的白雪微微地反着光。余建華脖子上掛着口哨、挎上裝有自己一天口糧的烤洋芋的挎包、背着裝滿松蘿的蛇皮袋,和着雄雞報曉的啼鳴聲,大步地向山上走去,開始了自己一天的生活。
談起人生經歷,余建華說自己半生打獵、半生護猴。因為老余生活在一個曾以打獵為生的高山村落--維西縣塔城村響鼓箐,野雞、熊、野鴨是狩獵的主要目標,最常見的狩獵方式就是下套。在余建華樸素的認知裡,滇金絲猴是人類的祖先,所以從不獵殺滇金絲猴,但獵人下的套卻是猴群的大敵,滇金絲猴一旦落入套子,輕者腳斷手折、重則被困喪生。
踏破鐵鞋為護猴
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成立塔城救護站的那一年,由於打獵已經不能夠維持生活,年近40的余建華放下了獵槍,成為第一批護林員,一路跟隨猴群巡山,撤除獵人下的套子、勸阻獵殺滇金絲猴的行為。雖然余建華並不能確切地知道每天要走多少山路,但由地圖標示上粗算,每天的行程應在40公里以上,海拔則由2,300多米至4,000多米。那時,每天的補助只有6元的老余,一個月卻還要磨破一雙鞋,為此,余建華沒少被妻子埋怨,「就是穿鐵鞋都沒用」。
通過消除人為干預、定點投食,老余他們讓一部分猴子定居在了響鼓箐所在的山谷周圍。加上在外群生活的猴子,老余看護的猴子由380隻增至523隻,這讓老余很是欣慰。
親如一家心連心
在猴群的領地鋪好松蘿,余建華吹響了哨子。也許是雪大寒冷,今天的猴群並未由樹上下來享用早餐,只是「安,安!」地回應,似乎表示聽到了老余的哨聲召喚。往常,只要老余的哨聲和召喚聲響起,眾猴就像親近「老朋友」一般,迅速圍上前來,在老余身邊撒歡,時不時跳上老余的肩膀,或抱住他的雙腿。
老余每天的日子看似浪漫,卻來之不易。由於與人類長期隔絕,這群滇金絲猴曾經對老余充滿戒備與敵意,跟隨保護只能隱蔽進行。一次,猴群發現老余跟隨,雄猴大吼一聲帶領群猴由樹上呼嘯而去,跟過去的老余遭到了猴兒們樹枝「炮彈」的狂轟亂炸;更有甚者,成年雄猴邊向他齜牙咧嘴表示敵意,邊擺起了滾石陣,掀起一塊塊石頭滾來。孤身一人面對體重達30多公斤、充滿敵意的兇悍雄猴,着實有些兇險。
現在每月可休息5天,老余在家仍牽掛猴群。惦記着牠們吃飽沒有?未見到自己又會不會吵鬧?20多年的朝夕相處,他的喜怒哀樂早已經和牠們連在一起了,老余說:「牠們與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
悉心照顧猴丁旺
滇金絲猴的主食為松蘿,隨着種群數量的增大,這片區域的松蘿開始無法滿足滇金絲猴的需求,老余他們需要由滇金絲猴棲息地以外的地方收集大量松蘿,人工投食。
「其實,松蘿的營養成分並不高。」因此,老余他們每天送上山的食物,還有猴兒們喜食的白菜、玉米等食物,以補充營養。余建華告訴記者,猴群中的一隻母猴連續兩年產仔,這在滇金絲猴中十分罕見,因為通常情況下,母猴間隔3年才會產一仔。他把這歸功於營養充足。
除了人工投食,老余他們還透過糞便、行動等,觀察猴群的狀態。發現猴子拉稀或生病,老余通常會與研究人員一道,在食物中拌入獸藥,以家中的豬或牛反覆試驗,尋找最佳的為猴治病方式。漸漸地,老余與研究人員發現,南瓜子和當地特產的膝樹果,都有打蟲作用。「長期在野外生活,滇金絲猴體內也會染上寄生蟲。」於是,老余他們投餵的食物中,不時會加上一些南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