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借鑒「澳門經驗」推動香港發展

2017-05-12

蔡毅太平紳士 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圓滿結束澳門為期3天的視察。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的20周年大慶,澳門回歸也將近18年,如果以「50年不變」的標準,「一國兩制」的實踐已經進入了中期階段。如何總結「一國兩制」的經驗,推動港澳經濟、政治與民生發展,不但關係港澳民眾的切身利益,而且受到全國人民和世界輿論的關注。在這時,張德江訪問澳門,顯然有着總結澳門成功經驗,推動「一國兩制」在港澳地區實踐的重大意義。

澳門回歸之後,能夠在原有制度基礎上充分運用盡國家給予的政策優勢,經濟多元發展,民生水平有顯著的改善,澳門人均GDP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實現了「一國兩制」的初衷。澳門的實踐證明,不搞政治爭拗,團結一心發展經濟,才是「一國兩制」成功的硬道理。相比之下,香港則有很大的差距。香港GDP原佔國家的近四分之一,現在則只剩下兩三個百分點。近年來,國家發展速度驚人。而香港卻連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撥款,也在立法會被反對派以拉布拖延、折騰,拖慢工期、增加開支。如今,不僅香港要被深圳等內地城市趕上,連新加坡也已超過香港,足見香港內部發展是出了問題。

去年5月,張德江在訪港時提出,踐行「一國兩制」,勿忘初心,並且要有信心。發展是硬道理,香港的價值和國際地位在於經濟發展水平,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機遇。張德江特別提到,去年香港的經濟總量為2.3萬億港元,深圳為1.9萬億元人民幣,再過兩三年深圳極有可能超越香港。他還苦心告誡「香港不能再折騰了」 ,「香港再也經不起政治爭拗的拖累」。張德江還明確提出要將「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可見,未來的治港方針,應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治港應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澳門回歸以來經濟穩步發展,首要的一條就是與內地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國家迅速發展的優勢,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善於借力。比如,澳門主動與內地合作,建設「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蘇澳合作園區」,實施「京澳合作夥伴行動」。另一方面,澳門善於「搭橋」。 澳門還利用與葡語國家交往的優勢,建起了一座更長的「跨洋大橋」,那就是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這座「橋」連接起了中國與所有葡語國家的聯繫,為今後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提供了支持。這些合作打下了澳門近十幾年來經濟穩定繁榮的基礎。

反觀香港,反對派議員在今屆會期剛開始就拉布,更將戰場伸延至工務及財務委員會,令很多撥款申請無限期擱置,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在審批工程項目「大塞車」,直接影響建築工人的飯碗。立法會工務小組審議124億元、涉及9,000多項工程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整體撥款申請,反對派議員要求剔出26項所謂具爭議工程被拒,立即動議休會,阻礙9,000多項工程不能討論。香港反對派近年大搞「逢中必反,逢梁必反」,為反而反,為拉而拉,不但影響香港各項經濟發展,令到政府施政寸步難行,更嚴重影響廣大勞工階層,就業受到衝擊、生計受損。

港應利用好大灣區發展機遇

目前,香港在全球宜居度的排名急跌至第33位,實與政治環境惡化有關。香港商界普遍認為,「佔中」已打擊了投資者來港的意欲,加上政策發展受反對派拉布影響,令香港大受打擊;商界認為反對派不應只顧政治爭拗,不理會香港社會更為關注的經濟民生問題。事實上,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將「一心一意謀發展」放在治國大政方針的首要位置,香港也應當放下政治爭拗,團結一心搞好經濟民生。

從澳門經驗來看,在澳門從來沒有人試圖挑戰基本法的權威,也從來沒有人試圖與中央分庭抗禮。這使澳門回歸以來沒有出現大的政治爭拗,避免了內耗,為繁榮穩定奠定了基礎。當下,香港正面臨政府換屆,候任特首林鄭月娥也表明要綜合施策,着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尤其利用好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香港在專業服務、金融、貿易服務等領域具有優勢,相信可透過與大灣區的共同發展而得益。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而言,是個難得的機遇,香港必須摒棄政治化,積極推動區內的資金、人才、資訊等全方位流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進步繁榮,推動香港經濟的升級轉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