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本月7日,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數學家吳文俊院士不幸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消息傳來令人惋惜。
這位中國數學界泰斗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在拓撲學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提出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同時他亦兼收並蓄地吸收前人和國外數學理論之精華,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其研究成果被命名為「吳示性類」、「吳公式」,編入國際數學名著,享有崇高聲譽。因傑出之成就,他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便當選為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與華羅庚、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一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創出輝煌,備受崇敬。
吳文俊和中國許多科學家一樣充滿赤子之心和愛國情懷,他們早年放棄在外國的高薪待遇,回國從事學術工作。他們擁有創新激情,不迷信外國學術和權威,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地醉心於自己的研究範疇,勇於建立「中國式」的科研方式創造奇蹟。更可貴的是,他們取得成功後往往謙虛低調、生活樸素,乃世人之典範。筆者不由聯想到中國能有今天之崛起、強大,離不開勤勞、智慧人民的付出,與世世代代科學家偉大發明與貢獻息息相關。
炎黃子孫亦英才輩出,於世界舞台上發光發亮。除了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外,其他的國際獎項更是多不勝數。更偉大的是,這些科學家往往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常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命運緊緊相連,為了國家建設捨棄國外優厚的條件,以一技之長報效祖國。
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航天之父」、加州理工學院畢業、核彈專家錢學森申請返華,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建交之前,當時有《麥卡錫法案》對外籍科學家諸多限制,不批准華裔科學家回國,錢學森一度曾被禁止離境,在多次強烈要求下後來才批准放行,但離境經過海關時不准他携帶任何科學書本、研究數據筆記本等資料過關,錢學森對關員說:「我的經驗、知識......留在腦袋中,除非用刀子切了我的頭顱」,表明堅決回國之心。
別國的阻撓更激發中國人的愛國心,自力更生、努力創新。在祖國的感召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力學之父」錢偉長等許多留學海外華人紛紛回國,「三錢」發揮所長、學以致用,為國家尖端科技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近年港澳科學家也積極參與到國家建設中,於航天、醫學等領域貢獻良多,出現了像高錕這樣傑出的科學家,值得港人引以為豪。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祈望青少年努力學習,汲取更多知識,發揮思考力、想像力,將創意化為實踐,為國爭光,建設更美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