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請來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周國正為我們解讀《論語》中的「仁」。
問:周教授,你對《論語》這傳統典籍有什麼看法?
周:宋朝哲學家陸九淵曾經說過「六經皆我注腳」。他的意思是六經並不是高高在上、要我們崇拜的典籍。
傳統典籍所說的,其實都是我們內心根本已有的事情,只不過這些典籍把道理說出來而已。注腳就是把已知的知識條列出來、微細化,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問:孔子經常提倡「仁」。你又如何解讀「仁」呢?
周:「仁」究竟是什麼呢?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對別人的苦樂有一種出自內心、自然而然的關切。孟子有一例子說得很好,假如我們見到一個小孩快掉下井,人人皆會嚇一跳。其實小孩的死活與我們一點利害關係也沒有,但是我們自然而然地不想小孩受到傷害,這就是人與人之間自然的關切。整個儒家思想,它的道德倫理都是由同理心出發的。
資料背景:
「仁」者,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係。
詩、書、易、禮、樂、春秋被稱為「六經」,初見於《莊子.天運》:「丘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
(標題為編者所加)
「復興新生系列.世說論語」專欄節錄自同名電視特輯,特輯由超藝理想文化學會製作、中外友協和平發展基金會創會會長陳復生監製及主持。本欄旨在通過學者、名人的訪談,暢說《論語》對他們為人處世的啟發。讀者可在其facebook專頁瀏覽短片。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