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行走 > 正文

【神州行走】「90後」女書記助瑤鄉摘貧困帽

2017-05-18
■潘聰聰(左)坐電單車前往群眾家中走訪。 網上圖片■潘聰聰(左)坐電單車前往群眾家中走訪。 網上圖片

看着新房經過一番裝修變得有模有樣,60歲的農民黃忠誠心裡樂滋滋的。老黃的家位於廣西田林縣潞城瑤族鄉豐防村,這裡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區,長期以來農民只能在石頭縫裡刨糧食。老黃說:「現在日子能好起來,都多虧了潘書記的幫助。」

黃忠誠口中的「潘書記」名叫潘聰聰,是一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90後」陽光女孩。2015年,響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潘聰聰來到了廣西工作,不久後被派到豐防村任「第一書記」。

經過調研,潘聰聰發現,基礎設施的落後及長期的貧困生活,使得這些世代生活在大山中的村民有了思想桎梏。「要想富,先修路。」在浙江溫州長大的潘聰聰發揮起自身優勢,動起經濟頭腦。

「經濟投入是村民們最擔心的問題,認為修路成本高,有的還擔心佔用自己土地。」在走家串戶過程中,潘聰聰一邊利用各項扶貧政策尋找資金來源,一邊結合各家的情況分析長短效益,打消大家的顧慮。

瞄準土雞市場 組建合作社

如何進一步發展產業,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昔日清華園裡的學子在大山溝裡,繼續與村民盤算最簡單的經濟賬:山坡種玉米,一畝收益二三百元,而當地的土雞市場好,一隻雞售價就有四五十元。

看準了項目,潘聰聰和當地幹部一起從縣裡找到一家資質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並動員村民組建了合作社,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起扶貧產業。「參與的村民不僅有利潤分紅,還能通過務工拿工資。」潘聰聰說。

嚐到甜頭後,村民們的積極性被廣泛調動起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豐防村村民就建起雞舍23個,養殖土雞7萬多隻,僅此一項每戶貧困群眾就增收2萬多元。去年,全村順利摘掉了貧困帽,不少村民像黃忠誠一樣,在新樓房裡計劃着自己的好日子。■新華社記者 徐海濤 南寧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