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金華散家財設檔案館 遍踏鄉鎮尋遺珍
因為一本薄薄的《潮汕僑批論文集》,他瘋狂迷上了那一紙含有貿易、金融、匯兌、郵政、交通、移民等諸多歷史信息的僑批檔案。20多年來,他將家庭收入90%投入收藏,走遍了廣東梅州各個鄉鎮村落,像「收破爛」一樣將一箱箱紙質文史抬回家,把五層的房屋變成了倉庫。每一個夜晚,他把收回來的紙片一張一張地整理、分類、研究、歸檔,還到處舉辦展覽向世人宣傳這紙片中的家國情懷。他就是被譽為客屬僑批收藏第一人的魏金華,一個以華僑歷史守護為己任的藏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梅州報道
在粵東的「梅州市僑批檔案館」,記者見到了一身黑色便裝的魏金華,他沉穩少語,樸素的形象讓人很難與聲名在外的收藏家聯繫在一起。然而,眼前琳瑯滿目的藏品,卻讓記者大開眼界:從1993年有意識收藏僑批開始,魏金華至今已經收藏了超過4萬件,捐贈到各地政府、檔案館、博物館、學校等機構的僑批也超過1萬件以上。而魏金華最早在梅州建起了廣東首家由個人投資、提供館場、藏品的僑批檔案館,光整理登記在冊的僑批檔案就有16,009件/套,時間跨度150年。
兩年癡纏求得「批局」牌匾
「這些只是我僑批收藏的其中一部分。」說起自己的藏品,魏金華馬上變得眉飛色舞,像找到心愛玩具的孩子。他指着一塊大紅油漆為底色的牌匾說,「這是我最得意的藏品之一,國內僅此一塊。」原來,這是一塊清代中期「悅信批局」樟木牌匾,其珍貴之處就在一個「批」字。目前內地可見的多為「信局」,已知的另一塊「批局」牌匾現珍藏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這塊牌匾來之不易。魏金華說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有了線索,知道梅縣雁洋一個小古玩店裡掛着「批局」牌匾,魏金華很興奮,馬上開車前往尋找,沒想到討價還價之後,店主居然說「暫時不賣」,要掛在店裡招攬客人。寶貝就在眼前,卻可望不可及,這把魏金華急壞了。「隔一段時間就開車去看看,每次去還要帶着土特產等禮品,就怕一不留神店主把它賣給別人」。就這樣過了兩年,店主被魏金華感動了,最終忍痛割愛。
「僑批局」對梅州「華僑之鄉」的形成、發展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成為維繫海外僑胞與國內親人情感溝通的紐帶和橋樑,「悅信批局」牌匾是梅州僑批業重要的歷史文物,也是僑批檔案研究的重要物證。如今,「悅信批局」的牌匾陳列在梅州市客僑博物館的「僑批遺珍」最顯著的展位上,成為鎮館文物之一。
妙手偶得全套水客資料
魏金華不僅擁有內地唯一的一塊「批局」牌匾,還擁有唯一一套完整的熊耿基水客經營業務資料、唯一一套印尼吳雙磷水客海內外兩地經營僑批業的印章、唯一一套毛里求斯水客吳松興22枚僑批局外文地名印章,還有兩塊一套的梅州最早開設的「大生銀莊」牌匾等,正是這些重量級的珍稀藏品,奠定了他客屬僑批收藏第一人的地位。
囊括了梅州籍水客熊耿基個人簡歷、水客執照、水客證、海關進口報關單、九龍海關進口行李物品完稅收據、入關的貨物放行單、港幣牌價折算輔助賬清單,派送僑款僑物收據等全套共463張的水客業務資料,是魏金華的得意珍藏之一。與批局牌匾相比,全套水客資料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
2010年前後,梅州城郊三角地拆遷,一個小販趁機收了大批物品,當中有一鐵皮箱,裡面全是簽收單據。魏金華跟當地很多小販都混熟了,也常拜託他們幫忙留意紙質文件。因此當小販馬上給魏金華打了電話,魏金華過去一看,所有單據品相完好,就全套買了下來。直到回家逐一整理,魏金華才意外發現資料齊全,囊括了水客業務流程的方方面面,非常難得。魏金華說自己興奮得三天三夜都睡不着,就連走路都兩腳生風。
「這就是收藏的樂趣,有時候過程很磨人,也會有一些意外驚喜。」更讓魏金華欲罷不能的,是一紙僑批背後隱藏的深情故事,或者是華人海外創業的艱辛,或者是夫妻間的濃情蜜意,或者是華僑情繫祖國、支持抗戰的大義......
在魏金華的帶動下,梅州還掀起了華僑史料收藏熱,為研究梅州華僑歷史以及梅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留下了珍貴資料。魏金華說,「紙質文件本來就難以保存,加上南方潮濕,藏品在專業機構能夠得到最好保護、利用,以後我還會加大捐贈力度,希望僑批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