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興安嶺地處中國最北端,萬木崢嶸、古木參天,是中國古代多個少數民族的發祥地和繁衍生息地,遺留着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彩繪岩畫這部「無字史書」,記錄着遠古人類生存的印記。自2011年以來,大興安嶺地區先後發現38處岩畫遺址,3,000餘單幅岩畫。經中國岩畫專家組現場考察確認,大興安嶺岩畫為距今10,000年左右的舊石器晚期繪製,為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岩畫。
每年五月,大興安嶺松嶺區境內的飛龍山杜鵑花盛開,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去拍攝,正是他們在去年4月發現了目前大興安嶺地區最大的古源石林岩畫群。
記者從松嶺區驅車30公里,來到藏身於杜鵑花海中的古源石林岩畫群。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遷,雖有些已經模糊不清,但依舊可以感受到遠古的氣息。
選擇聖地 繪製岩畫
與陰山岩畫、賀蘭山岩畫不同,大興安嶺岩畫迄今為止尚未發現磨刻岩畫,且以紅色彩繪為主,多處於人跡罕至的石林、石崖的峭壁上。同時,在這些岩畫的周圍又有較平坦的空地,這似乎傳遞出一個信息,先民在選擇岩畫繪製的地點時,不是隨意而為,而是刻意選擇「聖」地,即族群祭祀朝拜之所。
據悉,目前中國各地新石器時期以來繪畫、岩刻、玉雕、陶器等的人物圖案,人物面部普遍具備眼口鼻等輪廓,惟有大興安嶺彩繪岩畫中為早期人類用手指直接塗抹成條狀人形輪廓,沒有口鼻眉眼等細部特徵。
負責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興安嶺與環太平洋岩畫帶研究》的莊鴻雁認為,大興安嶺岩畫的發現,將中國北方岩畫帶連接起來,為研究東北早期族群、民族的形成及文化的變遷提供了新的鮮活的材料。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海江 大興安嶺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