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是保留歷史建築的理想方法之一。歷史建築屹立在城市中,經歷多年風吹雨打,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興衰發展,當它們完成各自的歷史任務後,一些建築物卻無情地被推平,令人唏噓。與其把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拆掉,倒不如把它們活化,讓它們的生命得以延續。在香港,不乏把古舊建築活化的例子,但當中亦有不少存在爭議之處,本來活化建築物是一件好事,但如何活化才能彰顯最大的價值,卻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早前,香港文匯報記者有幸參觀了位於澳門沙梨頭海邊街的沙梨頭圖書館,該圖書館於去年12月9日正式啟用。讀者可能會疑惑,香港幾乎每區都有圖書館,位於澳門的一座圖書館,又有何特別之處?的確,香港也有圖書館,設備一應俱全,藏書量也毫不遜色,可是,一式一樣的倒模式裝修,配以單調的顏色,總少了一份平易近人的感覺。而澳門的沙梨頭圖書館,單看其外表已有驚喜,更重要是該圖書館由舊建築活化而成,甚具價值。
致力保留價值物件
據沙梨頭圖書館的負責人介紹,該圖書館佔地約1,130平方米,樓高三層,約有二萬冊藏書及七千件影音資料。除了有報章雜誌閱覽服務外,也設有兒童閱覽和一般圖書館閱覽等基本服務。看茬o座新簇的圖書館,很難想像它原本只是一座日久失修、等待拆卸的建築群,幸得澳門文化局把該建築群活化成圖書館,才逃過厄運。
沙梨頭圖書館原建築由七幢舊建築群組成,建於上世紀30年代,建築風格富有澳門昔日內港沿海的建築物特色,採用「騎樓式」的建築設計。騎樓建築是歐陸與東南亞地域建築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類似建築物在澳門已不多,澳門文化局表示:「把這極具特色的建築群活化成圖書館,除希望讓澳門市民有更多閱讀空間外,更希望在澳門社會急速發展的同時,亦能保留及維護城市發展中具有特別價值及意義的建築物,令下一代認識澳門的歷史建築。」
圖書館的設計頗現代化,卻沒有因過分追求現代感而抹殺原來的歷史面貌。參觀過程中,筆者看到在圖書館雪白的牆壁上掛茼b舊建築裡拆卸下來的木窗;在兒童圖書閱覽區中,抬頭一看,會見到藍色和黃色的支架,這裡原是維修船隻的,這些支架用作吊起船隻;來到二樓,會見到裡面的柱子,沒有別致的裝潢,上半部分簡單地刷了油漆,下半部分更只是做了加固工程,顏色是原始的灰色。「這些物件都是源自這座建築物,有其歷史及保育價值,我們不希望因活化而把它們丟掉或拆掉,這有違活化的原意。所以我們選擇保留下來,希望街坊來到望蚗]中的物件,仍能找到自己當年的回憶。」負責人說。
商業活化被批「離地」
據說,這個圖書館的活化工程花費了二千多萬澳門幣,可能有人質疑花這麼多錢活化成一個圖書館值得嗎?但別忘記,活化的意義就在於延續其生命,使舊建築有新的、有意義的用途。活化成圖書館,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小孩還是老人,皆可享用圖書館內的資源,而且圖書館將來會繼續存在於該區,澳門市民亦可享受圖書館服務,原本舊建築群有價值的物件得以保留。建築物有了新生命,活化後亦成了一個人人皆可共享的空間,這才是活化的意義。
最近,位於尖沙咀廣東道的海利公館(酒店),宣佈於本月中正式結業,未有詳細交代結業原因。海利公館為前水警總部,於1994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在2000年改建成酒店,並設有商場,命名為「1881 Heritage」。然而,此舉一直受到保育人士、學者甚至普通市民猛烈抨擊,皆因發展商把其活化成高級酒店及商場,能進駐該商場的,基本都是售賣奢侈品的商店。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及策展人何慶基表示:「最理想的保留歷史建築物方法,並非將其當殭屍般擱在一方,而要令它繼續有生命力,保留其文化面貌。1881變成高級酒店及商場,外表再華麗的建築物,亦只是徒有空殼,沒有靈魂。」雖然不能就此把海利公館的結業與活化失敗畫上等號,但卻帶出在活化與商業中如何取得平衡的反思。
至於另一座建築物-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活化為PMQ元創方,政府以六億元造價,冀建成屬於香港本土的文化創意中心。雖然PMQ允許市民大眾出入參觀,然而有人批評把該建築活化為PMQ後,未能反映建築本身的歷史面貌;而且租金昂貴,所售賣的產品亦不便宜,其活化方案被批似是為建築物貼金,淪為與1881一樣,是失敗的活化方案。
好的活化是延續生命
保育與商業,存在對立嗎?在外地,搞得出色的亦有不少,但以香港情況來說,成功的似乎寥寥無幾。反而一些活化作為文化場地,倒是獲得不少讚許的聲音。位於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的牛棚藝術村,便是一個值得借鑑的例子。
牛棚藝術村前身為牛隻的中央屠宰中心,停業後分拆為多個單位,租予本地藝術工作者作為工作室。起初牛棚藝術村並不對外開放,後來當發展局接管後,才正式對外開放,發展成極具特色的小型藝術村。牛棚藝術村沒有過多的粉飾,充分保留其原始的標誌性紅牆外貌。除了作為工作室外,牛棚亦不時舉辦藝術展覽,近來更化身為「土炮遊樂場」,藝術工作者與街坊收集廢棄的車胎、木卡板等,轉廢為寶,成為玩具,吸引不少小朋友與家長到場玩樂一番。活化後的建築物「與民同樂」,成為成人和小孩的一片樂土。
除了牛棚外,前身為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活化為位於北角的「油街實現」,隸屬藝術推廣辦事處,以推廣社群藝術為賣點,亦獲得不少正面評價。
最近再次映入大眾眼簾的,非皇都戲院莫屬。本被評級為三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經過一輪角力後,最終升至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不單是一個戲院,不少歌唱名家如費明儀、香港人熟悉的已故歌手鄧麗君,均在這裡留下婉美的歌聲。雖然皇都戲院「升呢」成功,但其往後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皇都的去向尚未有人提出,何慶基認為也是時候開始討論其前途了。他指出:「皇都戲院以前是表演場地,舉辦過不少音樂會,是一個理想的表演場地。若日後真的要把皇都活化,是不是可以延續其過往的用途,把其活化為一個表演場地呢?」同時,他表示現在西九文化區決定停止興建大型表演場地,那何不索性就把皇都活化成表演場地?
活化、商業、文化,三者關係千絲萬縷。在香港,自負盈虧、牟利的「商業式」活化注定失敗?難道非得與非牟利的文化藝術活動掛u,才是最好的活化方案?這問題確是值得深思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