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視野 > 正文

走東走西:勇於面對歷史

2017-06-03

余綺平

英國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城(Bristol),中世紀時是重要商業港口,地位僅次於倫敦。布城經濟依賴海洋貿易,包括販賣黑奴,如今城裡每一角落,都看到當年以販奴發達的柯爾斯頓(Edward Colston)的影子;他的名字和雕像無所不在。以他命名的街道、學校、音樂廳、酒吧和醫院舉目皆是,甚至還有「柯爾斯頓麵包」,市民在他生日那天享食以慶祝。

柯爾斯頓1636年出生於布城,富甲一方,財富源於販賣黑奴。最近布城發起「反柯」運動,激進群眾認為他是反人道主義的罪犯,要求鏟除城內一切與柯爾斯頓有關的東西。事件引起國際關注。

「反柯」運動並非單一事件,英國的殖民地曾遍佈全球,發展殖民地需要廉價勞工,販賣黑奴可以謀取暴利。故此,類似柯爾斯頓的英國商人比比皆是。除了布城,他們還在倫敦和普利茅斯城(Plymouth)留下「英名」。若要「鏟除」他們,這場運動勢將蔓延全英,甚至全球。

販賣非洲黑奴活動,始於14世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到了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奴隸貿易更加活躍,英國從中參與分羹。

英國第一艘販賣黑奴船,於1562年由普利茅斯城開出,船長霍金斯(John Hawkins)橫跨大西洋遠赴非洲,六年間去了三次,將1,200名黑人當作貨物一樣,售予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英國皇家非洲公司於1672年成立,它得到政府授予特權,壟斷了非洲黑奴貿易;而布里斯托城的柯爾斯頓正是該公司總裁。英國自開出第一艘販奴船、至1807年取締黑奴貿易,這250年間輸往美洲的黑奴人數逾340萬。而英政府當時的七成收入,是依賴抽取這些殖民地「貨船」的稅收。

黑奴被運輸途中,用手銬和腳鐐鎖起,困在暗無天日的潮濕倉庫,遭皮鞭抽打和勞役。英商販奴所得利潤,用以買農莊建豪宅、開銀行、買爵位以晉身議會、捐款給慈善機構,或建工廠,鼓勵發明新技術,促進工業革命興起。

柯爾斯頓正是布城的慈善家,捐獻慷慨。不過,上月著名樂隊Massive Attack拒絕在以柯爾斯頓為名的音樂廳演出,於是觸發今次「反柯」運動。英國媒體不禁反問,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以哪一種道德標準去評價歷史上的英雄?或慈善家?

《每日郵報》指出,若以今天的標準來審視,印度國父、聖雄甘地也應該被清算。根據南非政府檔案揭露,甘地1893年至1914年逗留南非期間,曾發起運動向英國統治者證明,在南非的印度人社會地位超越當地的非洲黑人。甘地經常公開鄙視黑人,形容黑人是「野性生番」,生活在「懶惰和赤裸」環境裡。

甘地上述觀點和言論,三年前由兩名南非大學教授出書揭發出來,震驚世界。但甘地銅像至今仍豎立在倫敦大學學院附近,他的種族歧視觀點並沒有改變他的「政治聖人」地位。

歷史,你可以忘記它、歪曲它,但不能改變它。無論拆除多少紀念銅像和更改多少街名,歷史依舊存在。真正的勇者,無懼於面對歷史真實的一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