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於周禮不行之亂世,面對禮崩樂壞,他一心重建秩序,提倡儒家學說。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雖感染了不少門徒,但也被不少人睥睨。大道不行,當時的有識之士大抵有兩種取態,要麼積極入世,盡人事以聽天命,要麼避居隱世,說天下與我何干。面對隱士,深受孔子影響的子路曾明確批評不仕之人是不義之舉,有關故事,見於《論語.微子》︰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認為君子不仕這種潔身自愛,不理世事的行為是不義之舉。他認為長幼的禮節以及君臣的道義是不可廢棄的,極需要堅守以利益蒼生。
君子出仕,旨在盡己之力以行道義。至於行大道這理想是不可行的事實,其實一早了然在胸,不過知其不可而為之吧。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而落後了,遇見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農具。子路問:「您見過我的老師嗎?」老人說:「不勞動四肢,分不清五穀,誰是你的老師?」說罷,便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手站在一旁。
老人留子路過夜,殺雞煮飯給子路吃,又讓兩個兒子跟子路相見。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一行人,並將經歷告訴孔子。孔子說:「是隱士。」派遣子路返回探望老人。到了老人的家,他已離開了。
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合義的。長幼間的禮節,不可廢除;君臣間的大義,怎能廢棄呢?希望潔身自好,卻破壞君臣間的倫理。君子做官,是履行道義吧。大道未能達成,是已明白的事。」
模擬試題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 (6分)
1.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2.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參考答案:
1. 「不勞動四肢,分不清五穀,誰是你的老師?」
2. 「長幼間的禮節,不可廢除;君臣間的大義,怎能廢棄呢?」
■謝旭
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任教,教授中國文化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哲學博士、文學碩士、
專欄作家。「序言教育集團」、「PROLOGUE網上補習」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