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有情 > 正文

【扶貧故事】村書記扶貧創富三板斧 改變意識 魚漁雙授 共同營商

2017-06-09
■張冬梅希望讓車下村籠藏米粿銷往更廣闊的市場。香港文匯報記者王逍  攝■張冬梅希望讓車下村籠藏米粿銷往更廣闊的市場。香港文匯報記者王逍 攝

從江西吉安市遂川縣城前往高坪鎮車下村,汽車沿蚑L山公路爬行了一個半小時,即便滿目青山綠水,但難免有視覺疲勞。忽然,眼前一亮,美麗村莊依山而建,一溪兩岸住人家,一桶桶以備作調料之需的小b沿溪碼放,怡然自樂地成長。車下村的世外桃源美景,讓外來者驚歎不已,也讓1,700餘位村民倍感自豪。75歲的村民曹之干激動地說:「以前村子裡風氣不好,到處都是髒亂差。是張書記讓這裡變了模樣!」「張書記」是車下村村黨支部書記張冬梅,40歲的她也是高坪鎮第一位女村書記。她特意在村口樹了一塊指示牌「當您遇到任何困難時,請聯繫車下村黨支部」,留有自己的電話號碼,24小時開機為民服務。■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逍 江西報道

高坪鎮車下村位於湘贛邊界,距遂川縣城80公里,平均海拔700多米,是典型的邊遠山村。全村轄21個村民小組,1,700多人,有貧困戶120戶437人。自擔任車下村書記以來,張冬梅率領全村村民參與並推進公路、飲水工程、安居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組織900多位村民,形成「公司+合作社+農場+基地+農戶+電商」模式,開發春茶(茶葉)筍(筍乾、筍衣)、夏粽(植物鹼水粽)椒(花椒油)、秋米(高山生態米)菌(黃菌)、冬油(茶油)粿(籠藏米粿)電商產品,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引導村民們改變「等、靠、要」的觀念,養成勤勞和諧的氛圍,全力實現幸福的小康夢。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6年,我們貧困戶脫貧標準為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146元(人民幣,下同,約3,600港元),且吃穿不愁,住房教育醫療有保障。我們在一年完成脫貧28戶116人的任務。扶貧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我們把扶貧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去做,並且用心做好,盡最大努力做好。扶貧對我而言,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

車下村是張冬梅的夫家,但並不是謀生之地。她在高坪鎮開辦幼兒園,丈夫在贛南一帶從事採礦,一家人豐衣足食。2011年,她被推選為車下村書記,但家人不看好,也有村民們等茯搵爾隉C「水稻收割之後,村民們就沒事幹,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容易生是非。那怎麼行?既然黨這麼信任我,我就要擔起重任,要麼不幹,要幹就幹出個樣子來!」她說返鄉扶貧初衷很簡單,但沒有想到付諸行動卻那麼辛酸。

借錢不成 自墊幹部工資

上任之前,原來的村書記說,村裡賬上留有幾十萬元,張冬梅可以帶領村民們大幹一場。後來,她獲知村裡不僅連村幹部的工資都發不出來,還倒欠2萬多元。於是,她跑到鎮政府求助,從上午等到晚上8點多也沒籌到錢,只能獨自含茞回家。無奈之下,她個人只得先行墊付1.5萬元,維持村裡日常工作。

抱茖郊士卒的決心,張冬梅每天早出晚歸忙工作,尤其是2013年安居工程建設期間更為忙碌。為了推進徵地拆遷,她與村幹部們將近一個月時間裡天天到村民家中做工作。大多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抵觸情緒大。「有一次,晚上十點多,我哄完兒子睡覺,坐上丈夫的電單車,趕到一個村小組開會。村民們滿腹牢騷,讓我『坐冷板凳』。我又接到家裡的電話說,兒子半夜醒來沒有看到我,大哭叫道『媽媽不要我了嗎?!』我當時難過得眼淚直流,不斷怨自己幹嘛要當村書記,讓丈夫跟茼^鄉發展,讓父母接管幼兒園,連帶茷臚l也受委屈!」眼淚擦乾,她繼續上門磨嘴皮勸村民們支持工作,最終如願。

集資修路 公示資金去向

為了改善車下村面貌,村幹部便號召村民們集資硬化公路,響應者寥寥無幾。張冬梅笑言:「其實,村民們都有修路的願望。但是,他們怕集資後修不成路。於是,我帶頭捐資1萬元,還將每筆集資款的去處進行公示。不久,村民們紛紛參與進來,籌得16萬餘元的款項,公路最終硬化完工。我覺得,車下村是有希望發展好的,但是缺少一個帶頭人。」

看到張冬梅在村務中處處發揮帶頭引領作用,村民們逐漸主動找她嘮家常、吐心聲。一位李姓村民說:「我們家原來住山上的土坯房,離村委會兩公里,孫女上學也不方便。建新房子之前,我猶豫了好久,家裡沒有錢。我跟張書記說了一下情況,她就鼓勵我大膽去做,還借出了15,000元。她可是沒有收借條,也沒有收利息。」他的新家位於一溪兩岸旁,寬敞乾淨明亮,就等茖鄐l兒媳務工回來隆重裝修一番。他老伴在大大的廚房做事,笑得合不攏嘴,直言從來沒有想過生活會變得這麼好,剛放學回家的孫女則在一旁開心地吃糖。

隨後,記者向張冬梅提起此事,她說:「我很少說借錢給村民們的事,怕他們難為情。這些年,我前前後後借給村民們10多萬元。借給他們,是希望他們在脫貧的道路上走得更順。我相信,他們有能力還的時候肯定會還。我丈夫開玩笑說,我當個書記不但沒賺錢,還倒貼了不少。」

郵站收購價 村民讚價高

行走在車下村,男女老少碰到張冬梅,都會招呼一聲「張書記」。村民曹之干說:「我們都對張書記十分滿意。大家想請她吃頓飯,請不到,好難哈!」 即將結束在曹之干家的採訪時,他的哥哥--82歲的曹之盈看到有記者,曹之盈比劃5個手指說:「我今年養了6隻鴨婆,每天能有5個鴨蛋,都賣到張書記的郵站,一個1塊5毛,我一天就有7塊5毛的收入!在她那邊,賣的價錢好!」

爾後,記者一行返回至電商服務站時,碰巧村民李香億送來了張冬梅遺忘在他家的雨傘。老人和張冬梅用方言打了一聲招呼「張書記,你的傘,我放這裡了」,就冒茞茷B,踩茈蛘閬^家了。「我不敢說全部村民,但至少有80%的村民是對我非常好的。對我來講,當村支書是肯定不賺錢的,但是村民們在生活點滴之中對我的關心,讓我覺得(當村書記)是值得的。這也是我天天都樂呵呵的主要原因。」張冬梅認為,村民們對她的認可,是她返鄉扶貧的最大動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