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香港成就堪自信 他人毀譽莫緊張

2017-06-13

林 暉 時事評論員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上月將中國內地的評級由Aa3下調至A1,並於同日深夜下調香港主權信貸評級,從「Aa1」下調至「Aa2」,理由是指香港在經濟、金融、政治方面,與內地聯繫非常密切。但是另一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昨日就對香港評級維持在最高的「AAA」級,認為即使香港回歸20年來跟內地融合程度愈來愈高,惟現時無證據顯示香港的制度將會「中國化」,有信心香港可以維持優良傳統。

事實上,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保持傳統的金融、司法等優勢的基礎上,透過自由行、CEPA、滬港通、深港通等舉措加強兩地合作和互聯互通,積極發揚「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傳統基金會連續23年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就在本月初,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新一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連續兩年蟬聯榜首。

更關鍵的是,香港落實「一國兩制」已經累積了20年的寶貴經驗,祖國也日益強大,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日益牢固,更有自信、更有底氣。對於外國評級機構、國際組織的報告,大可客觀理性看待,是其是、非其非,無需太在乎別人的毀譽。

回歸以來,中央一直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一國兩制」方針,落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司法系統仍然保持着國際投資者所熟悉的一套制度,司法程序及監管過程依舊是透明和可預測。除此之外,香港與內地採用不同貨幣,本港資金自由流動,財政和外匯儲備雄厚,金融系統穩健。

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日益緊密,這是香港的優勢所在。內地資金、人流、物流的往來,催化了香港在零售、旅遊、銀行及保險等行業的進步和繁榮。例如去年本港新增保單的保費中,三成半便是源自跨境的內地客;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支持香港在過去兩年保持全球新股集資額最多的市場。這些都是兩地互惠緊密合作的豐碩成果。

不過,偏偏有一些人不樂見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日趨緊密,將此歪曲為香港「內地化」,更以此「證明」「一國兩制」遭到破壞。其實,中國經濟實力急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全球哪一個國家或地區,過去20年受到中國的影響不是越來越大?日本、韓國,誰不在爭取內地旅客?美國、歐盟、澳洲,誰不在爭取內地的資金和市場?若照某些人的說法,中國影響力大了就是「內地化」,那麼全球都在「內地化」。如果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不是日趨緊密,那才奇哉怪也!只能夠說那些看不得內地影響力擴大的人,擔心香港「內地化」,別有用心。

香港的成就,建基於我們原有的金融優勢和開放、透明及法治之上,亦建基於祖國的日益強大和開放。香港進一步服務於祖國的發展,例如發展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和債券通等等,這是香港的前途所在。只要我們認清香港的定位和優勢,踏踏實實配合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根本不必對別人的詆毀或讚譽看得太緊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