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篇文言範文之一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出於司馬遷的《史記》一書。
司馬遷是西漢武帝時期的人。父親司馬談是太史公,司馬遷繼父位,也秉承父親寫《史記》的遺志。司馬遷年少時即走遍各地,尋訪各代史跡,考察名勝,為撰寫《史記》搜集資料。
觸怒漢武帝 被處以腐刑
後來,大將軍李陵出征匈奴戰敗投降,漢武帝大怒,欲抄其全家,司馬遷為李陵求情也觸怒武帝,並受腐刑,但為了完成撰寫《史記》的大業只能忍辱偷生。
司馬遷自覺繼承周公、孔子的道統,並要發揮《春秋》的治史精神。他申述撰寫《史記》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有感於武帝盛世,作為史官,有責任把這重要時刻記錄下來,以待後人理解。司馬遷完成《史記》後並沒有把書發表,他其後的行跡,史書也沒有記載。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讀到《史記》後,認為勝於《春秋》,遂把書發表,《史記》因而能流傳後世。
成正史之首 紀傳體之始
《春秋》與《史記》是中國史學「正史」之首。所謂「正史」即相對於「野史」,是普遍被承認可信、也受官方確認的史著。《春秋》以年月日的時間次序記史,是「編年體」之始;而《史記》則是「紀傳體」之始。
所謂「紀傳體」,即是以人物為中心來記述史事。此體為司馬遷所獨創,也為後世史著所繼承。
《史記》分12「本紀」、30「世家」、70「列傳」。另外,還有「書」、「表」互相配合。「本紀」以帝皇為中心;「世家」以諸侯、貴族為中心;「列傳」則多元化,以記錄各類著名人物為中心。有以一人為中心的「獨傳」;也有以兩三位同性質人物一起寫的「合傳」;也有寫一羣體的「類傳」;也有專門介紹外族的夷狄列傳等。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合傳」,介紹了廉、藺二人將相和的故事。從中可看到司馬遷著史的特色。他以說故事的形式敘史,免卻記流水帳敘史的枯燥乏味。看《史記》像看故事書多於歷史書。
本文運用大量對話,好像作者親歷其境,把當時人物的話逐句記錄下來。例如「完璧歸趙」一節,藺相如與貪婪的秦王周旋,訛稱「璧有瑕,請指示王」以奪回和氏璧。藺相如再以一大段對話指斥秦國君臣的貪婪及不守信等,這都是以大量對話展示史事。
文中也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就如作者是上帝,看透各人心中所想。例如:「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又「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及「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等。
另外,在敘事方面,則是層層遞進,逐一鋪排,以至推出高潮及最終完滿結局。本文先以宦者令繆賢推薦藺相如的話鋪墊出藺相如的才智,及後再以「完??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立大功而受封為上卿推至高潮,並形成了與廉頗的矛盾衝突。最終以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及廉頗的「負荊請罪」破解矛盾,達到「將相和」的大團圓結局。
全文波瀾跌宕,似是小說多於史著,給人藝術的享受而不只是史實的習得。
不隱惡虛美 說出公道話
雖說司馬遷著史着重藝術效果,但他秉持的則是「不虛美,不隱惡」,忠實的把史實告訴讀者。司馬遷因李陵事件遭遇不幸,更為世間的不平事說出公道話。魯迅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十七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