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時候學習中文,手邊總放一部字典。每當不清楚某字的意義或讀音時,便馬上查找。有時候在街上見到陌生的字,會暗暗記住,回家便查。閒着無聊時,更會隨意翻閱,貪婪地記住一些生僻字詞,好在交作文功課時炫耀一番。
這樣日子有功,識字慢慢便多了,語文根基也算打穩了。可自從執教鞭以來,發覺現今不少高中學生,連查字典都不會,更別說養成習慣。
大家試想像,日常生活中,或閱讀時,遇見陌生的字,不會解、不會唸,又不想查字典,可以怎樣解決呢?大概方法有二。
解燃眉之急 無知識累積
方法一是向人請教。但一則很難隨時隨地有一位不啞的老師長伴左右,二來跳過了動手查找的過程,對答案的印象不會深刻,只能解燃眉之急,知識沒有累積,日後山水有相逢時,仍是對面不識。
方法二,就是胡亂臆測,苟且過去。這其實不算是「方法」,沒有正視自身的無知,語文能力肯定不會進步。久而久之,望文生義的馬虎習慣就此養成。諸如「每下愈況」、「可圈可點」、「上下其手」、「差強人意」等成語,只要翻查一下成語字典,不消一盞茶工夫,意思便很明白了,但別說學生,不少新聞媒體都會誤用。
常習非為是 礙語言發展
雖說語言乃約定俗成,但中國語文裡字詞都有特定意思,成語皆有典故,如大眾都習非成是,則雖能達意,畢竟對語言發展、民眾的語文素養都是有害無益。
現今互聯網實在太方便,這對做學問的人來說本是一大便利,以前要寫一篇論文,可能要到圖書館磨上十天半月;現在足不出戶,彈指之間所需資訊都唾手可得。
網上字典詞典更是百花齊放,現在查字典更省時、更便利,甚至可以無視「部首」的留難(網上字典終不如印刷版本嚴謹,且時有手民之誤,於此表過不提),可是這似乎並無增加學子查字典的動力。棄字典如敝屣,難道單靠操練試題,就能學好語文嗎?■羅賓 現職中學教師
rcheung@stlouis.edu.hk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