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特區政府致力增加升學途徑,提升學生學歷及知識水平,當中包括大力推動自資副學位課程,成功令適齡學生接受專上教育比率,由2000年的三成多大增至現時超過七成。而在普及高等教育後,當局開始着力減輕學生學費負擔,近年推出「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每年資助1,000名指定範疇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學生,以培育切合本港社會及經濟需要的人才。
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2000年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動副學士課程,並將專上教育學位數目增至5.5萬個。
現時學生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比率約為45%,再加上副學位課程,入讀專上課程的比率超過70%。
料未來年逾萬人受惠SSSDP
不過,隨着人口下降,自資院校開始面對生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部分課程學費不菲,令學生畢業後隨即負上龐大學債。為幫助院校可持續發展、減輕學生學費負擔,以及為社會培育指定範疇的人才。
當局在2015/16學年起,透過SSSDP資助每屆約1,000名學生修讀選定範疇的自資學士課程。
2018/19學年開始,政府會把SSSDP恒常化,相關學額增至3,000個,料每年有1.3萬名學生受惠,每年開支接近9億元。
除了資助政策有改變,本港大學學制亦變化很大。2009年本港開始推行「334」學制,學生修讀3年初中、3年高中及4年大學,即所有學生都能修讀中六。高中生除必修中英數及通識4個核心科目外,也可選修二科至三科,打破傳統文理分流。2012年的「雙軌年」,舊制中七生及新制中六生一同升讀大學,而首屆文憑試畢業生普遍已在去年畢業,見證着本港的學制變遷。 ■香港文匯報記者 溫仲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