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十八區.20年之大埔篇】依然人情重 大埔更宜居

2017-06-28
■大埔區內美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莊禮傑  攝■大埔區內美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莊禮傑 攝

柴米油鹽家常事 守望相助感情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有人會將大埔與人情味劃上等號,這從街坊於網上發起的順風車、街市商戶間守望相助均可看到。「雖然並非驚天動地的事情,但其實每日都發生,點滴在心頭。」有街市商戶指,他們從舊日臨時街市的惡劣環境到今日處於簇新的街市中,彼此的感情有增無減。大埔區議會副主席黃碧嬌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大埔自回歸以來人口不增反減,但憑藉議會與政府各部門衷誠合作,交通、治安、設施等問題大有改善,是一個宜居地方。

回歸後建成的大埔綜合大樓是區內重要的地標,除了熟食中心及室內運動場,還包括兩層的街市。然而,大樓於2004年啟用前的約二十年,區內街坊需到附近的大埔臨時街市買菜,綜合大樓內的街市因而被稱「新街市」。

新舊街市 「焗爐」變冬暖夏涼

臨時街市建築簡陋,天花以鐵板搭成,現於新街市售賣鮮蛋的「蛋哥」李立財,亦經歷過臨時街市的艱苦歲月。

他指,當年日曬時要忍受高溫煎熬,鮮蛋亦容易變壞,下雨時亦會弄濕,與現時新街市有冷氣「冬暖夏涼」的室內環境是「無得比」。

新街市衣物檔檔主「花姐」林淑花,於臨時街市時代會到家人開的雞檔幫忙,也同意舊環境更加惡劣。

她指出,單層的臨時街市面積較少,天氣熱時氣溫更會高至攝氏40度,且衛生情況不理想,會出現鼠患問題,「畀唔到信心人」,1998年禽流感爆發時更曾令街市人跡罕至。

同在區內土生土長的蛋哥與花姐識於微時,早在臨時街市前的普益街墟市年代已是「行家」,一同度過惡劣環境遷上新街市。

攤販如大家庭 「無咩唔講得」

蛋哥指,商戶間除了能共患難,亦能共富貴,彼此感情要好,「當年街市過於擠迫,加上環境惡劣,不少檔戶營業至中午便會休息,與現時於室內全日營業不同,彼此有更多相處時間。」

花姐補充,以往商戶間的協調工作較少,但於2004年遷入新街市時成立了代表團體,除了關注街市內如衛生等問題,亦會處理商戶間的爭執及向政府部門表達訴求。身為主席的花姐謙稱,只是希望求同存異幫到大家。

花姐形容,商戶間的關係就像兄弟姐妹,「無咩唔講得」,如蛋哥抱孫、其他檔戶去旅行的相片,彼此不吝分享,「雖然唔係驚天動地的事情,但其實每日都發生,點滴在心頭。」

「拎個心做生意 客未到知買乜」

她憶街市曾發生火警,大家關心的除了財物有否受損,亦是其他人的安危,親密得如大家庭般。街市的人情味並不局限於商戶之間,蛋哥指,與不少熟客的關係相當好,「未行到(舖位)已經知佢要乜」,他認為關鍵是「拎個心蟆等芛N,不用事事以錢行先,互相猜忌會做不到生意。」

大埔面積是香港18區之冠,但大埔區議會副主席黃碧嬌指出,由於回歸以來區內只有寶鄉h一條新的公屋屋h,故人口由1997年的32萬減至現時的約30萬。

不過,她指出,在區議會與政府各部門衷誠合作下,區內交通、治安、設施等問題有改善,例如增加了不少巴士線、在海濱公園內加建大量優閒設施等,「從前消防問題有幾年更是零進展。」

街道潔淨車位不足待改善

展望將來,黃碧嬌指,最需改善的是街道潔淨、小販擺賣及車位不足問題,「大埔鄰近幾個邊境關口,貨櫃車流量大,但車位明顯不足。」

大埔區議員譚榮勳指出,區內部分基層市民生活環境欠佳,公屋計劃確有需要,但觀察到近年議會審議議案進度緩慢,還望延誤落成的日子不要太長。

他期望,政府不能太單方面只從發展角度出發,亦要補償舊有居民需要,如擴闊第九區及富亨h附近的頌雅路,亦要增加點對點巴士服務與附近地帶泊車位,及增設圖書館,「若措施到位,將有助新舊居民融合,減少怨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