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視野 > 正文

【文藝界回眸廿年成果系列】香港絢麗人文二十載

2017-06-28
■二十年的歷史確立了本港在文化交流、藝術傳播、學術建構等領域的樞紐和平台地位。 新華社圖■二十年的歷史確立了本港在文化交流、藝術傳播、學術建構等領域的樞紐和平台地位。 新華社圖

--充滿希望的樞紐 融通世界的平台

在大學教授、本港藝術家以及內地文化學者的眼中,香港特區成立以來的二十年,也是本港與內地在人文領域不斷交流的二十年,更是讓人文藝術界人士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二十年。這二十年的歷史確立了本港在文化交流、藝術傳播、學術建構、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新生活方式等領域的樞紐和平台地位。在香港這一獨特平台上,世界與中國更加緊密,本港作為活力之都也更具時代的想像和期待。■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文田、資料圖片

容浩然 為內地同行帶來自我肯定與機遇

身為本港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書法家,已經位居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的容浩然一直有一個愛好:將自己喜歡的內地書法家、藝術家介紹來香港舉辦個人作品展覽。有時,一次非常普通的前往內地的旅行,漫步在小鎮上,民間手工藝人獨特而精湛的才華能夠令容浩然駐足欣賞,或許幾個月之後,在容浩然的安排、邀請之下,這個民間藝人便可以帶自己的作品來到香港,讓自己的藝術才華發揚光大。

在解釋為何要這樣做時,容浩然表示,自己從事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已經有很多年,所以深刻感受到:對於不少內地藝術家而言,能夠在香港舉辦自己的個人作品展覽,其實是一件非常光榮和重要的事,是對自己藝術成就和藝術生涯的一種巨大肯定,同時也是讓作品走向國際的一個重要契機。

容浩然的記憶非常清晰:香港特區成立之前,來香港的內地藝術家非常之少,自己即便有心,也會面臨很多法律和證件方面的限制 ;但是在特區成立之後,內地與香港的人員往來顯得非常便利,尤其是對內地的民間藝術家而言,來香港非常便利,所以交流活動自然也就頻密了很多。從頗具嶺南文化特色的石灣公仔,到浙江的篆刻工藝,再到江蘇的紫砂茶壺,這些不同類別的藝術形式在容浩然的安排之下來到了香港中文大學公開展覽。能夠將內地的民間藝術家透過香港的平台推向國際,這在容浩然看來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文化推廣工作。而書法方面的交流活動更是數不勝數。

積極推動這樣的文化交流,在容浩然看來不僅是一種使命,同時對自身或是本港業界也非常重要。他告訴記者,就包括書法在內的傳統藝術領域而言,中國內地已經呈現出快速發展的狀態,無論是基本功抑或是創新,都已經處於極為精湛和領先的地位。不同的文化交流活動,能夠讓本港的藝術家們感受到內地最近、最前沿的藝術發展動態。而在交流的過程中,香港作為平台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

二十年已經走過,談起未來,容浩然希望能夠將自己從事傳統藝術文化以及兩地交流的心得分享給社會、大眾以及官方。他希望未來香港官方能夠效法中國內地,在個人培養以及獎勵方面,給予傳統文化和藝術更大、更廣闊的空間,這樣可以推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學習傳統藝術的潮流中。他直言,以書法為例,香港的書法學習人士的年齡仍舊偏高,而內地則是大量青少年在學習書法。究其原因,乃是內地給予了考試加分、升學激勵等諸多政策支持。容浩然說,交流是相互學習的過程,若果未來香港的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向大眾化、年輕化方向普及,則香港可以成為一個更加有內涵、更加具有自身藝術氣質的文化樞紐和平台。

胡野秋 深圳人的文化窗口

作為一名經常往返於深圳和香港的內地知名文化學者、編劇,胡野秋對這二十年來的變化則有非常獨特的感受。他覺得,對於深圳市民階層而言,香港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因為資訊和文化產品的多元、自由和國際化,香港成為了逐漸追求精神需要的深圳民眾非常重要的文化窗口。

他告訴記者,在回歸之前,深圳居民要前往香港的確是非常不便。但在回歸之後,自由行政策的實施讓深圳民眾能夠更多感受到香港作為一個超級文化樞紐和窗口的魅力和意義。在愈來愈密切的人員往來背景下,文化交流活動也愈來愈多。他表示,自己擔任評委和頒獎嘉賓的深港中學生作文大賽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兩地青少年文化交流和互動平台。據胡野秋介紹,這一作文大賽的參賽作品,不少是以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為題材的文章,顯然,因為社會制度和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深港兩地的學生在閱讀素材的選取上有非常巨大的差異。但在胡野秋看來,恰恰是這種差異,才讓這樣的作文大賽顯得有意義。對於深圳青少年學生而言,透過大賽可以更多接觸到香港小夥伴們的閱讀內容、形式、習慣以及在這背後的生活方式;對於香港學生而言,則能夠透過活動更加明悉內地同齡朋友們的文字表達、文化功底以及對人生的一種追求。

在胡野秋眼中,這二十年來最大的變化其實是對深圳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他認為,深圳顯然不能夠失去香港這樣一個獨特而有意義的文化窗口和平台。具體而言,香港每年的書展,是亞洲地區頗具規模、知名度和信譽度的文化書籍展覽盛事。毗鄰香港的深圳市民、文化出版界都極為重視這一活動。業界會組織參展書目和團隊,不少作家也將書展視為自己的作品可以走向國際的機遇。而胡野秋特別強調,對普通的深圳市民而言,每年書展期間,能夠前往香港參觀書展、買幾本自己喜歡的書籍,是非常快樂和自豪的事。而書展只是深圳人生活方式改變的一個縮影。胡野秋介紹說,不少深圳人會在周末時分前往香港觀看新近上映的國際級電影;也會在香港尋找和接觸最新的流行文化和時尚資訊。這一切,在胡野秋看來,都是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因為有了香港,特別是這二十年來深港兩地人員往來的便利,香港已經成為了深圳人足不出戶即可把握國際文化最新趨勢的重要平台,也是不少文化界人士走向國際的窗口。

「深港之間到底有多遠?」這是胡野秋的一個感慨。他坦言,在深港甚至內地與香港的交流中,會有因背景不同而產生的誤解,但是化解誤解的最好方式是加深了解。這二十年,在胡野秋看來是非常值得回憶的歲月。因為這二十年,香港愈加證明了其自身不可替代的文化樞紐地位和國際平台功用。胡野秋覺得,這也是香港的希望所在。

陳學然 充滿希望的華人學術之地

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副主任陳學然,剛剛與身邊同事帶領一個共有33名學生參加的學術交流團從日本東京大學回到香港。他對記者表示,在這個名為「東京大學名師講堂」的交流團中,有部分成員是來自中國內地的青年學生,他們平時鮮有機會與日本的一流大學進行接觸和交流,而來到香港求學的選擇,能夠讓他們有機會親身與日本的青年學生、學術機構進行零距離的思想分享和學習,也能夠加深中國與日本雙方學生的相互認識。陳學然認為,這是香港的大學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和價值。

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年以來,陳學然感受到香港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和學術思想的匯聚之地,愈來愈充滿希望。他認為,香港的國際化是舉世公認的;對世界而言,香港是了解中國的窗口。從學術角度而言,他表示,香港在華人社會中具有非常獨特和難以替代的作用。香港的國際化和歷史決定了香港的大學能夠與世界接軌,採行最為先進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和運作經驗;而作為一個華人社會,香港成為凝結兩岸三地學術精英和思想的重要地區。他告訴記者,每一年,在香港舉辦的無數研討會中,來自兩岸三地的學術界精英都會將香港視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平台。就人文學科的研究和交流視角來看,無論外在的社會環境如何改變,陳學然認為香港在華人世界中起到的是非常重要的融會、樞紐的作用。一方面,在大專院校中,來自不同區域的華人世界的學者聚集在香港,共同為學術建設而努力;另一方面,不同領域的人文學科人士在香港找尋到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機遇。在陳學然看來,這一切都是香港自身頗具特色的歷史和目前獨特的制度所決定的。

對於中國內地的青年人而言,香港是他們走向世界和國際化的重要機遇。陳學然解釋道,香港獨特的地位和學術制度體系,使得來到香港讀書的中國內地學生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一套更加先進、專業、國際化和足以與世界接軌的學術方法。校園是多元互動的自由學習環境,正是在這一範圍中,陳學然覺得,內地學生才能夠真切學習和理解自信、自主性的學術報告演示是何等重要;香港學生也能夠在內地學生身上學習到扎實的基本功、廣闊的閱讀量以及更加刻苦的學習態度。陳學然對記者表示,經歷過香港的大專院校培養,內地學生前往歐美地區深造、工作抑或返回內地工作,都會具有別人不具備的優勢,這一優勢顯然是香港獨特的地位造就的。

自辛亥革命以來,直到最近二十年,香港就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充滿希望的城市。陳學然一直抱持這樣的立場。他說,希望的意義在於創造變化,讓人可以獲得各種機遇去創造自己、實現未來;從學術的角度看,香港不僅創造了自身的改變,也帶動了華人世界的改變,這是學術樞紐的獨特意義,從宏觀到微觀莫不如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