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視野 > 正文

頤年人不認老 賜鈕釦新生

2017-06-10
■一班老友記合力製成「鈕動人生樂頤年大拼畫」。■一班老友記合力製成「鈕動人生樂頤年大拼畫」。

步入頤年,一班「老友記」打拚大半生,終能享受退休生活。雖然告別職場,但他們並不認老,決定動動腦筋,發揮創意,將一粒平凡不過的鈕釦,拼湊成各種立體藝術品。希望晚年都能為社會出一分力,化「衫鈕」為神奇。

文、攝: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鄭雲風

隨着人口老化加劇,長者人數不斷上升,成為社會上不能輕看的一大群體,銀髮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社會除了發掘他們的消費能力,亦開始善用其人生經驗及技能,做到「老有所為」。有見及此,保良局安老服務自去年9月起舉辦「積極頤年之人人有鈕大行動」,藉着長者的手藝及創意,將被棄置的鈕釦搖身一變成為十二生肖擺設、纜車、花球等藝術品。有的鈕釦更用上裝飾輪椅及助行器,令原本單調平常的輔助工具增一點色彩,減一點冰冷。

鈕釦是恤衫必不可少的配件,每年換季,廠商都棄置大量鈕釦,造成浪費。負責活動的社工林璇表示,義工曾經向20間本地及內地廠商收集鈕釦,最後有一半廠商答應,捐出棄置鈕釦,有時多達五千顆,有時只有數百顆。但林璇認為數量非重點,而是樂於支持環保、支持長者的心。除了向廠商收集,一眾長者身體力行,手握一個玻璃罐,自發向身邊的朋友、鄰居、家人收集鈕釦。

記者在觀賞展覽時,發現一些展品主要由同款的鈕釦組成,例如一個熊貓造型的擺設,只有兩種鈕釦。身旁的林璇笑着說,同款鈕釦主要是廠商提供;從社區收集的鈕釦,形狀與顏色不一,多數用作拼湊地下及天空。她補充,有時難以收集某些特別的鈕釦,需要自行購買。

深水埗著名地標盡現

現場大部分展品精緻細小,唯獨一幅闊16呎、高8呎的大壁畫屹立人前,極具氣勢。這幅壁畫名為「鈕動人生樂頤年大拼畫」,是長者的首個完成品,用約三千粒鈕釦拼成,壁畫充滿深水埗特色,包含如「雷生春」、「天后廟」等該區地標。深水埗有不同的主題行業街,如售賣布疋的黃竹街、售賣電子零件及電器的鴨寮街,均能在畫上看見。林璇表示,希望透過製作此畫,讓長者累積經驗,同時促進體健及體弱的長者互相交流。

眾區中為何偏偏選中深水埗?原來參加活動的長者多數居住該區,他們興奮地向記者表示,每星期都會抽出一天,花一至二小時拼湊壁畫,持續四個月。昔日煞費苦心之作成功展出,參與製作的長者顯得心滿意足,臉孔難掩喜悅,你一言、我一語談論得着。有長者指製作壁畫時他們互相提點,互補不足,感到開心好玩,證明自己「活到老學到老」,不是晚年無用。亦有長者直言開初沒有信心,「眼矇手慢」,鈕釦細小難以拼湊。問到如何克服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多謝老師!」

幼園顧問老師當指導

長者們指向一位戴着頭巾、身穿長裙的女士,只見她腼腆的連連搖手,臉頰頓時如上衣一樣紅通通。她正是這次活動的顧問老師黎泳妍,半年來一直陪伴這班長者,提供創作意念及協助製作。她笑說,原本的工作是訓練幼稚園老師,教授他們藝術概念和技巧等,她亦有在保良局教導小朋友,及後獲邀參加這次活動。自言喜歡小朋友的黎泳妍,今次轉為接觸長者,她讚揚老友記積極、有心、態度正面,「年紀大但都出一分力將事做好」。

黎泳妍稱活動對人生有很大啟發,發現長者會聆聽及欣賞的一面。作品以不同物品製成,她指出從未想過可以廢物利用,具滿足感。長者各有不同的性格及體力,她認為每個老人家都很獨特,需要互相補足,遇到身體殘疾的長者時會多加鼓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方便長者,黎泳妍提供不同工具如筷子和夾子,「拼湊時膠水容易黏手,有工具會更方便」。

保良局主席陳細潔表示,今次活動善用掉棄鈕釦,透過花點心思拼成藝術品,又能發揮長者創意。她還指之後展覽將移師至沙田及柴灣舉行。

第二次展覽

日期:6月19日至25日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沙田大會堂展覽廳

第三次展覽

日期:7月2日

開放時間:未定

地點:柴灣青年廣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