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上半年除了凌厲的升勢之外,沽空機構狙擊民企亦成為市場焦點。今年以來已有6隻股票成為攻擊目標,其中更包括藍籌股。沽空報告一出,公司股價例必大跌,使不少公司對其恨之入骨,稱沽空機構虛構指控而獲利。不過亦有意見認為沽空機構有「清潔」市場的作用,沽空活動現有足夠的監管。究竟沽空機構是打假英雄,還是造謠騙徒?有什麼警示可以避免選中造假的公司?下文將會逐一探討。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偉昉
外國沽空機構狙擊內地企業早見於2011年,「元祖級」的渾水研究(Muddy Waters)狙擊加拿大上市的內地企業嘉漢林業(Sino-Forest)銷售造假,沽空獲利後引起其他機構對內地企業的興趣。他們以狙擊美加上市的中國企業(中概股)為主,及至2012年起,開始轉移狙擊目標至在港上市的內地民企。
無須領牌受質疑
沽空機構發表有關報告或評論的行為不屬《證券及期貨條例》下的受規管活動,無須向香港證監會申領任何牌照。這些機構通常會在報告中申報他們可能擁有有關股票的淡倉,以及在股價下跌獲得重大利潤。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張華峰早前在立法會會議上質疑,公司被狙擊後股價隨即急挫甚至需要停牌,連帶相關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亦大幅波動,市場秩序遭到嚴重擾亂,人心惶惶,令不少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要求加強監管。
不過監管機構認為,現時香港已經有足夠的監管。時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指出,本港擁有嚴謹的沽空制度,要求保留有擔保沽空的全部審計線索,客戶落盤沽空時,須向代理人提供文件確認是一項有擔保的沽空交易。此外,證監會於2012年6月推出淡倉申報制度,任何人持有須申報的淡倉必須每周向證監會申報,加強證監會對沽空活動的監控及提高市場透明度。
他又指出,證監會曾收到報告包含虛假或具誤導性陳述的投訴,並對相關機構或人士進行調查。若沽空報告看似有據可依,證監會亦會以開放的態度調查有關上市公司是否曾經發出虛假或具誤導性的資料。
本港除了對沽空機構的活動有監察外,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亦指出「沽空本身無問題」,尤其是機構通過研究後發現市場有問題,對港股、對上市公司均有價值,有「清潔市場」的作用。他指出監管機構不是萬能,市場若更聰明,能發現有公司出現違規,對公司重新估值是沒有問題的。他認為成熟的市場允許沽空行為,不過如果是沽空機構以錯誤訊息,低於股價持續沽空,則是違規和違法的手段。
「沽空本身無問題」
翻查記錄,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創辦人Andrew Left發表沽空報告狙擊恒大(3333)時,指控虛假誤導;他亦不了解香港的會計準則,同時無尋求專業意見或恒大回應。2016年8月被香港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裁定行為失當成立,被判禁止參與香港市場5年,是沽空機構受到香港處罰的首例。
補投資建議缺口
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認為,發表沽空言論無須申請牌照。他指市場上太多只買不賣的投資建議,沽空機構可以填補有關缺口。他不認為沽空機構操縱市場,如果投資者不認同沽空報告的觀點,股價理應不會受到影響。前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則指,只要沽空報告的指控並非虛構,市場上有不同聲音可令市場更健康。
那麼,大家又認為沽空機構是正義的打假英雄,還是造謠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