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您家中有沒有一些物品,長年放在一角沒有用過嗎? 您家裡的物品,其實有多少是因為真正有需要才買?是香港普遍的住宅太細,收納空間不足,還是在社會環境影響下,購物慾過多,長年累月都沒有細心整理所致?
在理財教育中,「想要與需要」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環。「需要」是指在生活上必須的支出,例如交通費、電話費;「想要」是一些個人渴望得到的東西,例如新款衣服、流行電子產品等等。學生在求學習階段收入有限,要有效理財,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是其中一個辦法。相比之下,成人在有固定收入情況下,要分清楚「想要與需要」會比學生更加困難。
信用卡誘「先買後付」
隨着傳統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們可以在付款前就能先獲得商品或服務。使用信用卡等平台消費不僅可以支持後付費,而且還能獲得額外收益。「先消費後付費」的誘惑,令到我們生活更容易買到想要的東西。
與其讓不需要的物品堆滿家中,不如從今天開始,試試由源頭做起,消費前分清楚「想要與需要」,改變自己對「想要」物品的心態。
近年「簡約主義」的生活方式在日本盛行,奉行這種主義的人家沒有太多物品,家中東西都是真正所需物品。家中物品較少,顯得家中空間大,更精緻。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斷捨離》中提出一個人如果擁有過多物品,會造成心裡和身體不必要的負擔。
「斷捨離」身心自在
「斷」絕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捨」棄生活中多餘的廢物,「脫」離個人對物品的執着。透過整理家中的物品,審視自己和物品的關係,能幫助我們去反思自己人生真正需要的東西,令我們明白當下什麼物品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從而改變自己對想要的物品的想法,幫助我們在未來減少購買「想要」但實際上不需要的物品。
在生涯規劃中,制定長遠的生涯目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要達到自己理想的生活,在過程中個人需要作出取捨,分辨自己生活中的「需要」與「想要」。
每個人因喜好對每樣物品的「想要」與「需要」都不同,只要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排序,把金錢儲蓄在自己長遠「想要」的目標上,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令我們能積聚更多的財富,能助我們完成長遠的生涯目標。
■註冊社工 張子恒先生
香港家庭福利會查詢電話:2177 4567
歡迎瀏覽:http://www.hkfw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