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古文解惑】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2017-07-14
■孔子認為君子不需要一言一行都引起他人注意和認同,只堅持以義為本即可。 資料圖片■孔子認為君子不需要一言一行都引起他人注意和認同,只堅持以義為本即可。 資料圖片

孔子重視誠信,認為「民無信不立」,做人要「言忠信,行篤敬」。但這一種「信」,到底有何涵義?《論語.子路》載曰: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①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②稱弟③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④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⑤,何足算也!」

孔子認為,作為「士」,不論對外對內、為公為私,皆應有責任感、有羞恥心,克盡本分。至於「言必信,行必果」,傳統解釋「信」為信實,「果」為果斷,認為只講「信」、「果」而不知變通者,猶如固執小人,與孔子「毋必」的思想不合。此解雖可自圓其說,惟筆者總覺迂曲。

張松輝先生《關於論語中的兩條註釋》則引《莊子.外物》、《漢書.循吏傳》等為據,認為「信」當指「被相信」,「果」則指實現、成功之意,其說信而有徵,頗有啟發。

居心不純 類同小人

據此,「言必信,行必果」當指某些一言一行都要引起他人注意、獲得認同的人,故後文以擊石聲「硜硜然」喻之。如此表現,縱使其所為於事或有實際貢獻,但其居心不純,則與小人類同,故只屬次等。

至於君子,凡事以義為本,而從不在於炫己,故不論別人支不支持,結果成功與否,都會一直堅持正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論語》曰:「人不知而不慍。」「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其理相同。

不論作上述哪一種解釋,孔子所說「言必信,行必果」一話,其實都只是一種類近於小人的次等表現,而不是君子做人的道德標準。不少人未察原文,斷章取義,並以之為君子典範,似可商榷。■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譯文

子貢問:「怎樣的人才算真正的『士』呢?」孔子說:「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羞恥之心;出使各國,不辱沒君主的使命。如此則可算是『士』了。」子貢再問:「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同宗族的人稱許他孝順父母,同鄉里的人稱許他友愛兄弟。」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話必求要人相信,行事必求要有成果,像擊石般引人注意,像個小人的樣子!但(畢竟仍算有所表現)或許還算是次等的『士』吧。」子貢問:「現今從政者的表現又如何呢?」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飯桶,算什麽!」

註釋

① 士:泛指有學問的知識分子,也就是人才的意思。先秦時期,士乃貴族中的最低階層,多為在朝出仕的知識分子。

② 鄉黨:鄉,古文像兩人相向共食之形,引申指共聚同食的鄉親氏族。黨,據古代戶籍編制,五百家為一黨,此指聯群聚落的鄉里。

③ 弟:同「悌」。

④ 硜硜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硜本古文磬字,後以為堅確之意,是所謂古今字。」傳統釋「硜」為堅石,以比喻小人之固執。案:此處「硜」當為擊石聲。《史記.樂書》:「石聲硜。」《論語.憲問》載孔子擊磬於衛,被荷蕢者批評曰:「有心哉!擊磬乎!」又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亦謂孔子擊石發聲引人注意,強要別人理解自己,故以之為「鄙」。

⑤ 斗筲之人:斗筲,古代容器,因其容量小,故用以形容人度量或見識之狹小。一說,斗筲為飲食之器,比喻庸碌無能的「酒囊飯桶」,亦通。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