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兩地產經 > 正文

【老店 傳承+創新】髮刨剃刀剪出港特色

2017-07-27
■劉嘉誠母親對嘉誠的教育自小非常嚴格。■劉嘉誠母親對嘉誠的教育自小非常嚴格。

90後繼承後巷檔 開分店發揚廣東理髮

90後一代陸續邁向步入職場的年齡,當中不少人仍抱有外闖的宏大理想。家中排行最小的劉嘉誠卻與別不同,選擇繼承父親在灣仔春園街後巷已開業大半個世紀的理髮生意。今年3月他更於灣仔二級歷史建築動漫基地開設首間分店,注入新元素,包括購入來自歐美百年歷史品牌的剃鬚皂和剃鬚油供客人選用,又提供貼心服務吸引中產及年輕客人。劉嘉誠稱有責任將廣東理髮文化傳承下去,留住香港的特色。■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悅琴、圖:彭子文

「我不是讀書的材料,會考零分,英文考U。」縱然天天與哥哥到父親的理髮店玩,甚至有份修理剪髮椅,但劉嘉誠小時候的夢想,其實是做攝影師。

Barber靈魂在於剃刀

2010年他圓夢當上了電影攝影師,又於旺角開舖賣相紙,後來生意麻麻,發覺夢想與現實有距離。不再執迷的嘉誠,於2013年中開始對理髮產生興趣,又不忍心父親打拚半生的小店和手藝無以為繼,於是決心入行接手家業。

劉父1962年在灣仔春園街後巷租地方開設愛群理髮。劉嘉誠估計,當初父親用愛群作舖名,是有將心比己、盡自己能力去做的意思,現在自己亦會站在顧客的角度來經營。

理髮店的英文名為Oi Kwan Barber Shop,他覺得Barber(理髮師)的靈魂在於剃刀。當年父親首先教他的就是用剃刀的技巧,之後再教他採耳的技術。2014年初,當時24歲的嘉誠接手家業,可惜父親於他接手半年後因病離世。再沒有父親親身傳授理髮技巧,劉嘉誠惟有靠憶起兒時看到父親處理不同髮型的手法,加上邊看YouTube自學鑽研,邊問老師傅來補救。如今要剪陸軍裝、紅毛裝及游水裝均難不倒他。不過,目前男士最愛的髮型原來是油頭。

新店貼心服務攻中產

嘉誠稱,春園街後巷老店面積太小,又要朝行晚拆,現時主要由一名老師傅及其母親坐鎮。目標客群主要是基層及遊客,男女老少皆是客,收費由70元至100元。

父親生前常說:「力不到,不為財。求人不如求己。」於老店做了3年的劉嘉誠靠自己積蓄及家人支持,終於入到舖,租用灣仔二級歷史建築動漫基地一個地舖開設首間分店,並於今年3月開業。面積近500方呎的分店,比春園街的老店面積大四倍,主要吸納中產及年輕客人,因為他們會有一定的理髮要求,希望進一步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與春園街老店不同,動漫基地分店採用預約經營模式,朝十晚七,要一腳踢的嘉誠試過遷就客人時間做到凌晨一點。他更採用來自歐美百年歷史品牌的剃鬚皂、剃鬚油和香水,為客戶提供意見,配上適合其出席場合的香味香水;又幫皮膚敏感的客戶於德國刀廠訂購價值五位數的黃金剃刀;並提高衛生水平,用來自美國的消毒藥水來清潔剃刀。

嘉誠指,分店客源包括本地中產甚至商人、內地客、日本和韓國客人等,基本上只做男賓。洗剪吹收400元,剃鬚收700元。「曾經有客問我有無單剪,我幽默反問食飯都要加料,剪髮怎可以不洗頭?」不過,老店及分店均不做電髮和染髮,希望可以專注傳統廣東理髮。

藉fb和IG平台增宣傳

現時動漫基地分店生意尚算可以,他期望靠做好口碑來吸客。目前更透過facebook和Instagram來宣傳,又與觀光社合作推廣,未來會開設微博。不過嘉誠認為,網上帖文只有一張相,總不及靠做好口碑廣傳更實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