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暴雨和其間持續的悶熱,不僅沒有絲毫減弱人們的熱情,反而像是吊足了現場所有參與者的胃口。本月10日晚8點,「2017中國(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暨國際合唱聯盟『世界聲音對話』」開幕式,在被延遲兩天之後,在貴州凱里市一個名叫「下司」的濱江小鎮舉行。 文、圖:記者 周亞明 凱里報道
五千人同唱一首歌
開幕式的壓軸戲是五千人同唱「哆耶」。這首伴以「搭肩、擺手、跺腳」等基本動作,體現團結協作精神的侗族大歌,和其它侗族大歌曲目一樣,本來也是無伴奏、無指揮,多音部高低錯落,而終能協調推進。但中國著名作曲家、本次活動中方藝術總監甘霖,卻意外地現身該晚「哆耶」的舞台。原因似乎是,現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好聲音」,要同唱這首歌。
事實正是這樣。雖然當地人無需指揮,但來自美國、俄羅斯、瑞典、墨西哥和澳門、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9支優秀合唱團、觀摩團以及國內外合唱界大咖等,需要在甘霖的指揮下,才能步調一致地加入「哆耶」大合唱。
記者向現場安保人員求證,現場上下兩層,擺放座位就有四千多個,加上場內過道和場外觀眾,計約五千餘人。當晚,他們無一例外地加入了合唱。
草根的,民間的,世界的
8日晚間的那場暴雨應該是開幕式被延遲的直接原因,但不是全部。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主辦方堅持將開幕式放在戶外,即山水實景的大舞台舉行。開始是三三兩兩有人泛舟舞台濱臨的清水江上,接下來江上侗族大歌驚艷亮相,引發現場尖叫,開幕式就這樣開場。刻意地選擇戶外,一開場就被印證了成功。
草根的或者民間的歌曲,被安排在戶外的演唱,其實正好與諸如「哆耶」等世界民歌的草根性或民間性相吻合。它似乎成了一種隱喻或符號,來自鄉村的音樂不需要語言的翻譯,也無需注重形式。而從第二天起,原定20多場音樂會,以及10多場中外名師講座與合唱輔導、合唱團文化惠民展演、合唱團唱遊黔東南等活動,開始依次進行。突如其來的暴雨,並沒有太多打亂安排。
其中,9日上午舉行的演出甚至出現高潮。美國的肯塔基和諧之聲合唱團與查克民族合唱團的聯袂演繹,時而自由輕快、時而悠長,其旋律令人彷彿置身田野鄉村,一時遠離塵囂。此間人士評論其為真正的「大師級」演繹,更有媒體報道稱其「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豐富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大餐。」
澳台團隊更重學習交流
甘霖堅持把本屆「合唱節」稱為「大會」,其初衷,一是鑒於目前國內外的很多合唱節因為以拿獎為目標而有點變味,有悖合唱藝術本身的和諧、民間、娛樂本意;二是本屆合唱節,除露天和劇場演出,還安排了多場大師級的講座與輔導,具有突出的學術和教育功能。
台灣天使合唱團團長、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教授梁憲怡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相較演出,他們更重觀摩和學習。其間安排的講座和輔導,只要與他們的演出安排不衝突,他們都會按時參加。為了文化交流,梁憲怡此前來過兩次貴州。來到黔東南、來到凱里和下司則屬首次。她聽說了當地有名的酸湯魚,表示很期待嚐嚐味道。酸湯魚之外,還有很多梁憲怡想接觸和了解的東西。
來自澳門的菜農合唱團則在11日上午作了首場演出,曲目是四首中文歌和四首英文歌。團長吳思源先生介紹,合唱團所屬的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是澳門菜農專為子女上學而建,60多年來,發展到具有從幼兒園到高中12個年級、60餘個班級二千餘名在校生。吳先生任職該校音樂課程後,先後組建了小學和中學兩個合唱團,五年前開始外出演出。其中,2013年參加香港國際青年合唱節,2015年參加世界合唱聯盟在澳門舉行的合唱節,2016年到北京,其間多次到廣州,並數次拿金獎、銀獎。
吳思源表示,參加活動的主旨,學習交流是第一位的。他並表示,帶茪中p學生多到內地參加活動,特別有助於增加學生對內地的了解,增加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信!
凱里、下司獲頒榮譽稱號
開幕式上,國際合唱聯盟授予黔東南「世界民歌合唱之都」稱號,授予凱里市下司古鎮「世界民歌合唱小鎮」稱號。
此次活動由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府、國際合唱聯盟共同主辦,凱里市政府等部門承辦,全部活動將持續到12日一整天。活動旨在以合唱藝術交流為主,加強國際合唱藝術交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國際社會深入推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和歷史悠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飛歌,讓侗族大歌和苗族飛歌與世界聲音對話。